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要点分析

作者

张勇 曾雅敏

黄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黄石 435000 湖北泰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黄石 435000

引言

混凝土属于应用广泛的建筑工程材料,强度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指标之一,采用高强度混凝土能够提高建筑结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建筑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受原材料质量、施工环境、工艺水平等因素影响,混凝土实际强度未达到设计值,要进行强度检测,判断强度是否达标。因此,亟需探究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要点,提高混凝土强度检测水平。

1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要点

1.1 回弹法

使用回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回弹设备对混凝土的强度变化值进行测定,以此来判断强度等级,回弹测试设备中的数值能够直观的展示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数值,如果读数过大,则代表混凝土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反之,如果读数相对较小,那么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会相对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加固对策,全面提升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其是针对部分关键部位,例如立柱、墙体、横梁等,这些位置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要求更加严格,必须要根据其实际使用功能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多次复检。在进行回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措施:(1)选择合适的试验锤。试验锤的质量和形状对回弹法检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锤。一般来说,试验锤质量应在 0.82.5kg ,形状为圆柱型或球形。(2)准确测量落锤高度和反弹高度。回弹法的检测精度与试验锤的落锤高度和反弹高度的测量精度密切相关,需要采用准确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3)选择合适的检测点混凝土强度在不同位置可能存在差异,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点进行检测。一般来说,应选择距离混凝土表面 1530mm 的位置作为检测点。

1.2 钻芯法

钻芯法通过精密的钻取、加工和试验过程,能够准确评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检测实施前,要细致勘察结构特征,选择对整体受力影响最小的部位进行取芯。钻芯位置应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确保取样具有代表性。取样过程中必须采用高精度的金刚石钻头,控制钻取速度和冷却水量,以保证芯样的完整性。芯样直径通常不小于最大骨料粒径的三倍,且要求高度与直径比例保持在 1 ∶ 1 左右。实验室检测阶段涉及多项操作。对芯样进行端面处理,确保端面平整且与轴线垂直。采用环氧胶泥或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补平,控制补平层厚度在 5mm 以内。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钢卷尺测量高度,并检查端面平整度和垂直度。若芯样存在裂缝或尺寸偏差超过规定范围,则要重新取样。抗压试验中,芯样应在自然干燥状态下进行,必要时可进行标准养护条件下的补充试验。为测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检测过程还需考虑诸多影响因素。混凝土的龄期、原材料种类、施工工艺以及取芯速度和试件加工质量都会对最终强度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要建立专门的修正方法。此外,钻芯法存在一定的破坏性,因此通常与其它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回弹法等配合使用,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估结果。

1.3 超声法

利用超声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测试,本质就是充分利用不同介质中超声脉冲的传播速度会有一定的区别,以此来判断混凝土的强度。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混凝土的强度状况,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超声仪来获取脉冲信号,再根据信号的振幅反馈时间等信息,了解混凝土的强度孔隙率,从而判断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超声法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使用过程中并不会对混凝土构件造成破坏,能够在保证原有构件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尽量降低检测成本,并且获取准确的检测数值,而且也正是由于超声检测技术并不会对混凝土构件造成破坏,所以在施工环节可以重复使用。为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检测人员还应注重高差校正、强度复核两项问题: ① 高差校正是在检测各处测点时,提前检测换能器高度,如果换能器高度误差大于 20mm ,则对换能器进行校正处理,再开展强度检测作业。 ② 强度复核是在全部测点强度检测作业结束后,检测人员随机抽取少量测点,开展二次检测作业,检查前后次强度检测结果的误差程度是否超标。避免在首次检测过程中因仪器设备调试不当、错误操作行为而遗漏质量问题。

2 提升混凝土强度检测准确性的策略

2.1 制定完善的检测方案

科学、系统的检测方案应当从多维度综合考虑。要深入分析建筑结构的使用环境、构件类型、荷载特点,结合现有技术条件,精准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组合。针对不同部位和结构特点,检测方案应当具备灵活性和针对性,如对于承重能力至关重要的关键构件,采用多种检测技术交叉验证的策略。方案设计中还要重点考虑检测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平衡技术精度和实施成本。关键是建立科学的检测参数选取标准,明确各项技术指标的容错范围和评价体系。此外,检测方案还应当预留技术创新空间,持续吸收新型检测技术和方法,保证检测手段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2.2 加强检测过程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检测人员要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取样、测试到数据分析的每个环节都予以细致把控。检测前,应对回弹仪、超声波检测仪等专业设备进行严格检定,确保其计量性能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及时更换老化零部件,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测量误差。数据采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标准化取样流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检测部位,合理确定检测点数量和分布。温度、湿度等外部因素会显著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应尽可能选择稳定的检测环境,必要时进行环境参数修正。针对不同的检测方法,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操作规程。如回弹法检测时要确保回弹仪与被测面垂直,超声波检测时要保证换能器与测试面的良好耦合。数据处理阶段,应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合理剔除异常值,准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2.3 发展智能化检测技术

在智能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工程混凝土强度检测领域正面临深刻的技术革新。先进的光纤传感技术可实现对混凝土内部应力和结构变化的实时监测,通过嵌入式传感器能够准确捕捉微观裂纹的发展过程。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使得对检测数据的解析更加精准,能够自动识别潜在的结构缺陷和强度异常。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分析超声波和回弹检测图像,显著提高缺陷识别的准确率。此外,云计算平台为检测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分析提供强大支持,使得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检测数据能够进行大规模对比和关联分析。智能化检测技术不仅能提高检测效率,还能显著降低人为误差,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了解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操作要点,结合实际施工状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积极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健全混凝土强度检测流程,规范检测框架,整合现有的技术要素,为混凝土强度检测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持,进而减少由于强度不足对主体构件产生的威胁,促进建筑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红琴 .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分析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13):43-46.

[2] 董 磊 . 建 筑 工 程 主 体 结 构 混 凝 土 强 度 检 测 探 讨 [J]. 中 国 水泥 ,2024,(06):78-80.

[3] 叶秋祖 , 潘玉超 , 罗慧琳 , 等 .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研究 [J]. 大众标准化 ,2023,(11):171-173.

[4] 纪皖成 .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有效对策 [J]. 安徽建筑 ,2020,27(09):218-21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