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能建造中建筑施工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优化策略

作者

邓明刚  叶江

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10000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着工人短缺、生产效率低、安全风险高、能耗与环境压力大等挑战。本文从理论、方法、案例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建筑施工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的最新进展与优化策略,旨在为行业智能升级提供科学参考。

一、建筑施工机器人路径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进展

路径规划旨在为施工机器人设计从起点到目标点的无碰撞、最优或近似最优路径,核心包括环境建模、路径搜索、障碍检测与避让、路径优化等环节。建筑施工场景环境复杂、障碍动态变化,传统静态方法难以满足需求。近年来,路径规划算法从 A*、Dijkstra、RRT、PRM 等经典方法,发展到深度强化学习、神经网络、进化算法等新一代技术,具备处理不确定、动态、多目标、多约束任务的能力。多传感器融合与 SLAM 技术应用,使机器人实现实时感知与动态路径调整。BIM 技术为路径规划提供精细三维模型,实现仿真与精准落地。激光雷达、视觉识别等传感器提升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当前研究聚焦全局最优与局部实时性的平衡,开发自适应、低延迟、高可靠性算法,以满足复杂施工现场需求。

二、建筑施工机器人多机协同作业的优化机制与调度策略

建筑施工现场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需实现任务合理分配、路径动态调整和冲突避免。优化机制包括任务分解与分配、路径解耦与耦合、实时通信与信息共享、冲突协调与资源调度。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调度各具优劣。人工智能驱动的多智能体系统(MAS)赋予机器人自主协同能力,通过博弈论、遗传算法、马尔可夫决策等实现全局优化。基于任务优先级和动态负载均衡的调度机制,提升资源利用率与作业连续性。实际工地中,依托无线网络、5G、边缘计算,实现信息共享与高效协同,灵活应对障碍、任务变更、能耗约束等问题。为保障协同效果,需完善信息安全与数据同步机制,防止因延迟或丢包引发协同失效。BIM 与物联网(IoT)深度融合,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空间数据和任务流管理,促成机器人、工人与管理系统的高效互动。未来将引入群体智能、自组织调度、自适应决策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施工机器人协同作业效能。

三、复杂建筑环境下施工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协同的挑战与创新对策

建筑工地空间受限、地形复杂、动态障碍频发、施工任务多样,这些特点对施工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提出巨大挑战。首先,路径规划需兼顾全局最优与局部避障,在多目标、多约束(如载重、能耗、工序先后等)条件下实现高效运算。其次,现场环境的高动态性要求机器人具备快速响应与即时调整路径的能力,避免因障碍物突现、人员走动、物资堆放等因素导致作业中断或冲突。第三,多机器人之间需实现高效通信与信息共享,保障任务分工合理、路径无交叉、协同高效稳定。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提出了多层次路径规划架构:上层进行全局路径与任务分配优化,下层实时避障与路径修正,实现高效分工与敏捷响应。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如 DLite、 A 改进型等)、强化学习驱动的自主导航、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多步前瞻调度等新技术被广泛探索应用。三维点云建模、激光 SLAM 与视觉融合感知技术为机器人提供高精度的环境数据支撑。与此同时,开发仿真平台与数字孪生工地,为路径规划与协同调度提供验证和优化实验场景,降低实际部署风险。工地管理层还需通过流程再造与智能排程,配合机器人系统高效作业。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需在路径生成、作业调度、应急处置等各环节嵌入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误操作与突发事故。未来,持续推动算法创新、系统集成与场景适配,方能全面提升施工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力与协同水平。

四、智能建造场景下施工机器人路径与协同作业的应用成效与优化建议

在国内外众多智能建造示范工程中,施工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的创新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高层建筑钢结构安装、隧道盾构掘进、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场景,施工机器人通过 BIM 辅助路径设计与实时环境感知,实现精准移动、灵活避障和高效任务分配。与传统人工施工方式相比,机器人协同作业不仅提高了单项作业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作业时间和人员安全风险。数据统计表明,科学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能够提升 20% 以上的工地综合效率,减少 30% 以上的能耗消耗,并有效减少碰撞、等待等无效作业时间。实践中,通过分工协同和动态调度,能够根据工序进度、现场状况及时调整机器人分组和任务路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在优化建议方面,首先要持续完善工地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BIM、物联网、云计算、5G 等与机器人系统的深度融合。其次,提升多机器人系统的开放性与互操作性,促进异构机器人(如搬运、喷涂、检测等)间的协同兼容。第三,建立标准化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流程,健全数据接口和安全协议。第四,推动算法智能化发展,强化数据驱动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提升系统对异常与变更的快速响应。最后,重视操作人员培训与协作机制建设,促进人机协同与作业现场智慧管理一体化发展。

五、结论

建筑施工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是智能建造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科学高效的路径规划能够提升机器人单机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降低能耗;智能化的多机协同作业策略则实现了任务合理分工与资源最优配置,推动了建筑工地作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当前,随着人工智能、BIM、物联网、传感技术的加速发展,施工机器人在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领域正不断突破创新,显著提升了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但同时也需关注多机器人系统复杂性带来的技术和管理新挑战,包括算法智能性、系统开放性、场景适应性、安全保障等。展望未来,智能建造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施工机器人路径与协同优化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融合、数据驱动创新和产业生态协同。行业应持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智能建造与施工机器人深度耦合,实现建筑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向智能精细、绿色高效的本质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助力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建筑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晓多 . 技术融合与创新智能建造技术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温州年产 100 万只防撞毫米波雷达项目应用案例 [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4,(24):20-23.

[2] 黄雪清 . 智能建造背景下装配式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J]. 新城建科技 ,2024,33(12):28-30.

[3] 卢世杰, 周远重, 邹锦洲, 等. 抹灰机器人人机协同工艺研究[C]//《施工技术》杂志社 .2024 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24:1136-1139.

[4] 张志忠 . 幕墙机器人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4,(2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