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注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学校育人品牌

作者

张继栋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杭州 310018

Abstra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brand is closely linked. The connotation and types of campus cultur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university campus is the core part of campus culture, which includes the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motto, school spirit,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university spirit.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the overall reflection of a university on its own position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ission.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Education brand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与育人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1. 精神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学校精神等。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教育理想和发展方向,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校训是学校文化的高度凝练,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师生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的导向。校风反映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学风则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风气,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独特气质,如某中学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涵盖校园的建筑风格、布局、教学设施、文化景观等。校园建筑的风格和布局能够传达特定的文化信息,例如古典风格的教学楼可能暗示着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现代化的多功能体育馆则体现了学校对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的重视。教学设施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文化景观像校园里的雕塑、花园、文化长廊等,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还能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例如校园中的名人雕塑,激励着师生向杰出人物学习。

2. 制度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它由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构成,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管理制度涉及学生的入学、考勤、奖惩等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人事管理制度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它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社团活动行为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行为等。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创新的科研成果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踊跃参与社团活动等行为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等交往行为也是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意义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元素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等所蕴含的价值观,通过校园环境的渲染、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例如,以“诚信、友善、进取”为价值观导向的校园文化,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参与学术讲座、文化节、体育竞赛等活动,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例如,学生在参加科技节的过程中,不仅能接触到前沿的科技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在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纪律严明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能够养成自律、自信、坚韧的人格品质。比如,在学风严谨的大学,学生通过参与严格的学术训练,培养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共同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师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师生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文化元素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在学校校庆活动中,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筹备和庆祝,这种凝聚力的体现源于对校园文化的共同热爱。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理念传承与创新不足,价值观教育缺乏深度

部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对本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等缺乏深入的挖掘和传承。一些学校随着时代的变迁,没有及时对传统的办学理念进行创新,导致其与现代教育发展需求脱节。例如,某些百年老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理念,没有融入现代教育的创新元素,如对学生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培养的关注不够。

学校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单一、深度不够的问题。很多时候,价值观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缺乏生动的案例和实际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得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浮于表面,难以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规划缺乏文化考量,文化设施利用率低

一些学校在校园规划和建设时,更多地考虑功能需求,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融入。校园建筑风格单调,缺乏个性和特色,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例如,新建校区的建筑设计往往千篇一律,没有与学校的历史、地域文化相结合,难以给师生带来文化上的归属感。虽然学校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艺术馆等,但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不高。部分原因是宣传推广不到位,学生对文化设施的功能和资源了解不足。例如,学校图书馆虽然藏书丰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和特色馆藏,导致这些资源闲置浪费。

3. 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制度设计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

学校的一些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例如,在学生评价制度方面,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多元评价理念相悖。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格、打折扣的现象。例如,学校的考勤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学生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4. 行为文化建设方面教师示范作用未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敬业精神,教学态度不严谨,对学生的影响不佳。例如,有的教师上课迟到早退,备课不认真,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给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一些社团活动往往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大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或者宣传推广不到位,没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三、打造学校育人品牌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精神文化建设策略

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文化元素的形成过程和内涵。例如,对学校创办初期的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在本校的教育实践等进行研究。通过编写校史教材、开展校史讲座等方式,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给师生,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脉络,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等进行创新。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如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信息素养等应纳入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可以将“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等理念融入学校精神,通过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加以体现。

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主题式价值观教育活动,如以“爱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爱国主题演讲比赛等。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让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

(二)物质文化建设策略

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邀请文化专家、建筑设计师等共同参与,将学校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例如,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校园建筑的外观设计上融入当地的建筑元素,如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屋顶造型、墙体颜色等。在校园布局上,可以按照功能分区,同时设置文化交流区、文化展示区等,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加强对文化设施的宣传推广,通过举办文化设施开放日、使用培训等活动,让师生了解文化设施的功能和资源。例如,图书馆可以开展电子资源检索培训、新书推荐活动等;艺术馆可以举办艺术作品鉴赏讲座、学生艺术作品展览等。同时,根据师生的需求,优化文化设施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如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增加艺术馆的互动体验项目等。

(三)制度文化建设策略

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民主参与的制度设计机制。例如,在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时,可以通过教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关注点,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制度设计要遵循现代教育规律,体现公平、公正、多元评价等原则。如在学生评价制度中,建立包括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明确制度执行的主体和责任,制定详细的执行流程。例如,在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执行流程。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如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确保制度的严肃性。

(四)行为文化建设策略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道德培训,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分享优秀教师的师德故事。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展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例如,除了传统的学术讲座、文化节等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创意集市、户外拓展等活动。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对活动的知晓率。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策划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校园中的精神文化元素,如大学精神和校训所蕴含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在以“团结、勤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校园里,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下,会逐渐养成团结协作、勤奋努力、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价值观。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在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纪律严明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能够养成自律、自信、坚韧的人格品质。比如,在学风严谨的大学,学生通过参与严格的学术训练,培养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文化节、体育竞赛等活动,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身体素质,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的竞争力。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文化特色的大学更容易吸引优秀的师资和学生。例如,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和创新文化氛围的大学,对于追求学术卓越和创新发展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校园文化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同时,学科建设的成果也会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如某大学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会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激励更多师生投身于该学科的研究。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大学内部的凝聚力。当师生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师生在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校庆活动、校园文化节等过程中,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强化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而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全面、深入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学校能够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育人品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大卫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D]. 导师 : 杨先永 .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2] 眭莉 . 智慧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助推大学文化建设 [J]. 常州工学院学报 ( 社科版 ),2021,(01):141-144.

[3] 王文杰 , 杨蕾 , 王俊伟 .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 [J]. 前线 ,2021,(02):74-77.

此论文为 2025 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 ( 课题编号 :ZQ2025007)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