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的厌学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宋冬梅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街小学 733000
“厌学”在《教育大辞典》的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持有的一种消极心理,具体表现为学生厌烦学习,反感老师,抵触家长,对学习不感兴趣,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而读书,被动学习,造成学习状态不良,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上课心不在焉,严重还会出现装病、找借口逃学或旷课、退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厌学成为困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智力因素。有的学生本身先天智力水平较低,反应迟钝。这类学生记忆速度比较慢,学习能力较差。一般接受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无方法,学习结果不理想。自尊心不断受打击,导致小学生放弃上进,产生厌学心理。
非智力因素。一是学习动机不明确。目的不明确,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二是缺少学习兴趣。心理特征不稳定,学习兴趣表现为摇摆性。三是存在自卑感和失落感。学习上失落了,得不到及时安慰,反而受到各方面的指责嘲笑等,就会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最终消极怠惰。
(二)学校方面因素
1. 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当下,有的学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依然延续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还是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采用“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疲劳轰炸”,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 , 于是学生产生厌倦,畏惧心理。
2. 作业负担过重
受以考试成绩评价老师全部工作业绩观念影响,迫使老师在课堂上竭力灌输,课外布置大量作业。力促学生都出好考试。常此以往,导致有的学生不堪重压,一写作业就头疼。这种无视学生承受能力,不顾及学生身心体能荷载,最终带来的是学生渐渐厌恶学习。
3. 不公正评价伤自尊
评价来自于两个方面,如果老师不注重批评方法,在课堂上轻易说这个孩子笨贪玩啥也不是等等,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对老师也会产生怨恨 ,并讨厌老师的课,故意课堂上不听讲,甚至通过破坏课堂纪律和氛围来报复老师。
(三)家庭方面因素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其一、娇生惯养,过分溺爱。部分家长对
孩子女过份溺爱,宠爱有加,教育无方,孩子的坏毛病得不到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其二、家长忙于工作或生计,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其三、有的家长要求过高过严,脾气粗暴,非打即骂。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增长,学习成绩下滑。
2. 家庭环境压抑学生情绪。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二、解决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1. 维护学生自尊。自尊,是一个人的天性,是保持一个人精神状态平衡的内在因素,也是激发一个人向上进取的动力源泉之一。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就是维护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就是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内动力。因此,做为一名优秀教师特别会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老师就像爱护自己的眼晴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当提问时学生答不上来,不要直接去批评,而是策略地提示或是先坐下让他再想一想,过会再回答,留存学生的尊严。作业没有完成,先查明原因,因人施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课堂上,这些孩子能举手发言一定要加以鼓励。有点进步就要给予赞许,做了好事就要及时表扬,哪怕有了一丁点进步时,都要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恢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 明确学习目标。目标,是学生发愤苦学的动力源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能自觉地去学习。老师从小就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为什么学,使学生树立起激发内动力的学习目标。如周恩来总理,上学时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远大理想。从而激励他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发学习。不少学生就是因为没有目标,缺少学习的内动力,缺乏上进心,渐渐跟不上,便产生厌学情绪。多用名人成就大业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内动力。
3. 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种。要继承前人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己多年实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催生学习内动力。使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不想听到听不够。
4.培养学科兴趣。对缺乏兴趣而产生厌学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要耐心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巧记妙喻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巧妙的解题方法,激发和培养兴趣。在转变厌学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但要独具慧眼,还要拥有爱心和耐心。及时了解掌握厌学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对症下药,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坚持培养兴趣,采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课外兴趣活动等,培养激发并厚植孩子自身的天赋和特长。如此坚持,学生的厌学情绪就能纠正和转变过来。
5.营造良好环境。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阵地。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加强小环境建设,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极为关键。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氛围,为孩子德才兼备乐观向上奋发进取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同时,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质量,把家庭环境质量提升到关系学生健康成长质量的高度来看待,针对家庭不和睦及单身家庭等具体情况,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自己的孩子。适时协调学校社区妇联等组织深入家庭走访工作,及时化解家庭矛盾,营造平安家庭,弥补爱的缺失,力求学生家庭和谐温馨,为每个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温情和谐,充满关爱的家庭里,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欲望。
三、结语
小学生的厌学,既有家庭教育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更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与孩子的性格和和自控能力密切相关。只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全方位对这些孩子的关爱,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增强学习的信心,就会改变学生厌学的状态,达到乐学。
参考文献:
[1] 陈向阳 ,“剪”爱一后进生“厌学情绪”研究及疏导对策 , 考试周刊2009(06)
[2] [ 苏] 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0- 145.
(本文系 2022 年度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常见的厌学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WW[2022]GH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