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新形势下矿山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及具体应用

作者

林杞 肖从洋

襄阳地质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襄阳 441100

引言

矿产资源开发正逐步向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区域拓展,传统勘查方法已难以满足精准化、绿色化的开采需求。水工环地质勘查涉及水文、工程及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其技术进步直接影响矿山安全与生态保护。近年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推动了勘查手段的革新,但如何高效整合新技术并解决实际问题仍需深入探讨。本文结合当前矿山开发需求,分析现代勘查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 水工环地质勘查对矿山的作用

水工环地质勘查是矿山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对矿山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水文地质勘查,可以准确掌握矿区地下水分布、补给排泄条件及动态特征,为防治矿井突水、保障采矿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工程地质勘查能够查明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有效评估边坡稳定性、采空区塌陷风险,从而优化矿山设计并降低工程灾害发生概率。此外,环境地质勘查可系统分析采矿活动对周边土壤、水体及生态的影响,识别污染源并预测其扩散趋势,为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开发提供技术支撑。随着技术进步,现代水工环地质勘查融合了遥感、三维建模及智能监测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数据精度和决策效率,助力矿山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2 传统勘查技术现状

传统矿山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主要依赖人工调查、钻探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数据精度有限等问题。在工程地质方面,常规手段如地质填图、坑探和槽探难以全面反映复杂地质构造,导致边坡稳定性评估和采空区预测存在较大误差。水文地质勘查多采用抽水试验和简易水位观测,对含水层渗透性和地下水动态的刻画不够精准,影响矿井涌水量预测和防治水方案制定。环境地质调查则主要依靠现场采样和化学分析,监测周期长且难以实现污染实时追踪。此外,传统方法数据整合能力较弱,不同勘查环节的信息孤立,难以形成系统性评价。尽管这些技术在过去几十年支撑了矿山开发,但在深部开采、复杂地质条件和绿色矿山建设的新要求下,其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升级优化。

3 新形势下矿山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及应用

3.1 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质勘探方法的进步,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已成为矿山水工环勘查的重要手段。该技术通过整合钻探数据、物探成果、遥感影像等多源信息,构建矿区地层、构造、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的数字化模型,实现地质体的可视化表达。在矿山设计阶段,三维模型可精确圈定矿体边界,优化开采方案;在生产过程中,动态更新模型有助于预测地质灾害风险,如突水、岩爆等。例如,某铁矿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后,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显著降低了因地质不确定性导致的安全事故。此外,该技术还可与数值模拟结合,分析地下水流动规律或采空区稳定性,为矿山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三维建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3.2 智能化实时监测系统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需求推动了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布设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地下水位、岩体位移、气体浓度等数据,并结合物联网技术传输至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预警。水文地质监测中,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和自动水位计可动态跟踪含水层变化,及时预警突水风险;工程地质监测则利用微震仪和倾斜仪,捕捉岩体变形信号,防范边坡滑坡。例如,某煤矿通过部署智能化监测系统,成功预测了一次顶板垮落事故,避免了人员伤亡。环境监测方面,在线水质分析仪和大气污染传感器可实时追踪污染物扩散,确保矿区生态达标。智能化监测不仅提高了响应速度,还降低了人工成本,是绿色矿山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撑。

3.3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为矿山水工环勘查提供了大范围、高效率的解决方案,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可识别地表植被覆盖、水体分布及污染状况,辅助环境评价;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能够监测地表形变,评估采空区沉降风险。GIS 平台则用于整合空间数据,生成专题图件,支持决策分析。例如,在西部某露天矿,通过 InSAR 技术发现了潜在滑坡体,及时调整了开采计划。此外,无人机航测的普及进一步提升了数据获取的灵活性,尤其在复杂地形区,可快速完成高分辨率影像采集。遥感与 GIS 的集成不仅缩短了勘查周期,还为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符合新形势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

3.4 同位素水文地质技术

同位素水文地质技术作为现代矿山水文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水中氢、氧等稳定同位素以及氚、碳 -14 等放射性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能够有效揭示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形成演化规律。该技术可以精确识别不同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路径和滞留时间,为矿井水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具体应用中,通过采集矿区不同层位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同位素测试分析,可以建立矿区地下水同位素特征数据库,进而判断突水事故的水源通道。

例如在某煤矿突水事故处理中,通过对比突水点与各含水层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成功识别出突水主要来源于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为制定针对性的注浆堵水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此外,同位素技术还可用于评估采矿活动对区域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程度,监测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随着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分析成本的逐步降低,同位素水文地质技术必将在矿山防治水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5 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

矿山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推动了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在污染源识别方面,地球化学勘探和污染物扩散模型可精准定位重金属或酸性废水的影响范围;修复技术则包括物理隔离、化学稳定化和生物修复等。例如,某铜矿采用钝化剂固定尾矿中的重金属,结合植物修复技术逐步恢复土壤功能。生态修复中,微地形改造和适生植物筛选是关键,如通过客土喷播技术快速重建植被覆盖。此外,基于物联网的污染实时监控系统可实现动态管理,确保修复效果长期稳定。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降低了矿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促进了矿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实践范例。

结束语

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的推进,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将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勘查效率,也为矿山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技术体系,加强多学科融合,推动智能化勘查在复杂矿区的普及,为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婧枫 . 环境保护理念下矿山水工环地质勘查的技术应用 [J]. 中国金属通报 ,2024,(12):152-154.

[2] 任滨 . 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矿山水工环地质勘查要点 [J]. 中国金属通报 ,2024,(11):153-155.

[3] 黄金亚 , 张旭 , 周子庆 . 矿山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及具体应用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3,(02):131-133.

[4] 孙修 . 矿山水工环地质勘查中的常用技术探讨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3,(01):148-150.

[5] 苏海涛 .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问题与防治措施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3,(01):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