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剪于乐
胡东华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第二小学 513100
当前,小学美术剪纸课堂仍存在课堂氛围单调、活动形式单一和评价机制局限等问题,学生兴趣和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实践和体验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剪纸教学成为提升课堂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美术剪纸趣味性教学的价值
(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剪纸作为传统美术形式,形象生动、操作直观,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趣味性教学中,通过色彩搭配、造型设计和动手实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剪纸技巧 [1]。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课堂参与度,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艺术创新思维,为综合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 二)促进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发展
剪纸教学强调手工操作和细节处理,通过趣味性活动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技能。同时,在剪纸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比较和设计图案,逐步形成对色彩、形态与空间美感的认知。长期实践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审美判断与艺术表现上获得持续提升。
二、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现状
( 一)趣味情境创设不足
目前,小学美术剪纸课堂大多侧重技法示范与作品完成,缺乏生活化或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学生难以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剪纸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课堂气氛相对单调,师生互动有限,学生参与度不高,容易产生机械操作和学习倦怠感。缺乏趣味情境的课堂使学生难以主动探索和创造,影响了剪纸技能与艺术感知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审美兴趣的长期培养。
( 二)趣味活动设计单调
在实际教学中,剪纸课堂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重复练习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学习兴趣容易下降。单调的活动设计不仅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作,也使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提升综合艺术素养和动手能力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整体认同感。
( 三)趣味评价机制缺失
现阶段小学剪纸课堂的评价方式多侧重作品的完成度、对称性和技法标准,缺少对创意表达、探索过程及学习态度的考察。学生容易仅关注结果,忽视操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新尝试,评价手段单一难以激励学生持续改进与自主参与[2]。这种评价现状不仅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也削弱了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剪纸教学难以真正发挥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潜力。
三、小学美术剪纸趣味性教学方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
创设趣味情境是剪纸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思维的重要策略,其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趣味情境能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剪纸技法及艺术美感。多元智能理论指出,视觉空间、身体动作等多种智能的发展需通过实践活动和情境体验来激发。为了实现趣味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将剪纸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或节日主题结合,如春节剪窗花或制作卡通动物形象。课堂上,教师可先讲述节日故事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案设计的可能性,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尝试剪纸。这样的操作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为剪纸创作提供了具体参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对称、折叠和图案构成,同时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参与度。
(二)设计趣味活动
设计趣味活动的核心是通过多样化、互动性的课堂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其理论依据来自活动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强调通过具体任务和互动活动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和情境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为了实现趣味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将剪纸课堂分为小组合作和个人创作两个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可以进行“图案接龙”游戏,每位学生在前一位的基础上进行图案延展,既增强互动性又培养创意思维;个人创作环节可设置“自选主题剪纸”,鼓励学生结合兴趣选择图案进行设计。教师在活动中可提供模板、剪刀和彩纸,帮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掌握基本技巧,同时注重观察与指导,而非单纯评价完成度。通过这样的趣味活动,学生既能在轻松氛围中掌握剪纸技能,也能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运用趣味评价
运用趣味评价旨在通过多元化和参与式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形成性评价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形成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动态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而多元智能理论提示应评价学生多方面能力,如动手操作、创意表达和合作交流。为实现趣味评价,教师可在课堂中采用“作品展示 + 互评 + 自评”的方式。具体操作中,每位学生完成剪纸后在班级展示,学生互相点评创意和技法,教师给予即时反馈,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记录学习心得和创新点。评价标准可以设置为“创意独特性、对称与美观度、操作熟练度和表达力”,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这样的趣味评价不仅提升学生参与感,还促使其在评价过程中反思和改进作品,激发持续学习兴趣,同时减轻单一分数评价带来的压力,使课堂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剪纸趣味性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和运用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趣味性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剪纸技法,还促进了审美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将趣味元素融入剪纸教学,有助于解决课堂单调、参与度低的问题,同时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培养的要求。未来应持续探索可操作的趣味化教学策略,让剪纸课堂更生动、有效且富有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乐. 趣味实践 文化传承——小学美术教学和民间剪纸文化的融合策略 [J]. 读写算 , 2024(15):29-31.
[2] 丁鱼燕 ." 纸间的智慧 " 拼贴式趣味剪纸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 [J]. 中国中小学美术 , 2024(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