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
贺怡然
河南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
1 引言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保障国家竞争力方面具有基础性地位。然而,其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也使其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与碳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正式确立,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已成为新时代产业政策的关键方向。这一转型不仅涉及生产技术的优化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更要求构建一套与绿色发展相匹配的投融资支持体系。
绿色金融作为将环境因素纳入金融决策体系的创新路径,日益展现出其在资源配置与行为引导中的制度价值。绿色金融可有效提升绿色项目的融资可得性,引导制造企业在经营决策中更主动地纳入环境考量。系统研究绿色金融在制造业绿色转型中的功能路径与实践挑战,不仅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也为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
2 绿色金融的发展逻辑与制度基础
绿色金融的核心在于将生态环境外部性纳入金融资源配置过程,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领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不同于传统金融以风险—收益为主导的配置逻辑,绿色金融在考察项目投资价值时更加注重其碳排放强度、节能潜力与环境绩效,体现出更强的导向性与结构优化功能。它不仅是对金融市场效率的再拓展,更是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制度框架逐步完善,市场体系日益健全。从政策支持、工具创新到监管协同,绿色金融的整体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绿色投融资支持网络。在制造业领域,绿色金融不断嵌入项目评估、技术改造、治理激励等多个环节,成为推动企业环境战略调整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政策重心从总量扩大转向结构优化,绿色金融正在由制度倡导向机制深化转变。
3 绿色金融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
3.1 引导资源配置方向,增强绿色投资激励
绿色金融通过绿色评级、环境准入门槛与绿色信贷指引等机制,引导金融资源优先配置至环境绩效良好、可持续能力强的制造企业,强化了市场对绿色投资行为的正向激励。这种资源配置逻辑有效提升了绿色项目的资金可得性,也在客观上提升了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产品制造的资本吸引力,从而推动企业在战略层面更加重视绿色投资行为。
3.2 优化融资结构,缓解绿色转型的资金约束
制造业绿色转型多涉及高额固定资产投入和技术改造,传统信贷体系因风险评估与收益周期不匹配,往往对绿色项目融资持保守态度。绿色金融通过贴息机制、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等方式,拓宽了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融资渠道,优化了其资本结构。同时,在政策引导下,部分绿色金融工具具备较强的期限弹性和风险容忍度,为企业实施中长期绿色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
3.3 倒逼企业治理结构升级,强化环境责任意识
随着绿色金融制度的推进,企业在获取绿色融资时需接受更严格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与第三方认证审核。这一制度安排促使制造企业逐步构建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治理逻辑。同时,绿色金融的进入门槛也推动企业从单一技术改造向战略转型升级过渡,使其更注重环境绩效管理与可持续价值创造。
4 当前绿色金融实践中的主要制约
4.1 项目识别机制仍需科学统一
制造企业绿色转型项目在具体实践中类型复杂、技术路径多元,现有绿色项目分类目录在覆盖范围、可操作性与行业适配性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不同金融机构在项目审核过程中常因标准口径差异产生识别偏差,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与公平性。
4.2 金融产品适配性不足
绿色金融工具在种类与结构层面尚未完全适配制造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层面,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存在准入门槛高、担保机制弱等现实障碍,致使绿色融资服务的普惠性不强。现有绿色金融体系在产品覆盖广度、风险分担机制与政策协同方面仍有待完善。
4.3 信息披露体系与数据支撑能力薄弱
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评估高度依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但当前制造企业在信息透明度、数据完整性与可验证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影响了绿色金融的风险识别与绩效评估能力。此外,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与披露标准,也制约了金融监管对绿色资金使用效果的动态掌握。
5 完善绿色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绿色项目认定与标准体系
构建统一、权威的绿色项目认定体系,是提升绿色金融效率的基础。应依据制造业细分行业特征,制定科学的项目技术路线与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增强标准体系的可操作性与适配性。同时,推动金融监管与绿色分类标准的有效衔接,使项目识别贯穿于项目申请、执行与评估全过程,从制度层面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与稳定性。
5.2 丰富金融工具体系,拓展服务深度与广度
绿色金融工具体系应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构建覆盖不同规模与发展阶段制造企业的产品矩阵。除了继续完善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机制外,还应加快推进绿色租赁、绿色供应链金融、碳资产质押等创新型产品落地。政策性金融机构可通过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加大绿色金融投放力度,提升市场服务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
5.3 强化信息披露与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
建立覆盖范围广、标准统一、运行透明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应推动重点制造企业在能耗、排放、环保投入等方面开展强制性信息公开,同时支持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发展,提升数据真实性与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绿色金融绩效评估与监管追踪体系,强化金融对绿色成果的反馈与倒逼效应。
6 结论
绿色金融已成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融资机制与完善治理约束,绿色金融在推动制造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积极成效。然而,其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仍面临部分结构性挑战,尤其是在项目识别的科学性、产品供给的匹配性与信息体系的完整性方面,亟需系统优化与政策协同。
本文提出的三方面对策建议,分别针对识别机制、工具体系与信息基础进行了制度性回应,旨在为构建绿色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现实路径。随着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其在制造业绿色转型中的战略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我国“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珊 , 马莉莉 .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影响 [J]. 资源科学 ,2023,45(10):1992-2008.
[2] 石淇琦 .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13(12):16-19.
[3] 李响 , 王锡悟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14(0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