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苗族芦笙舞教学的实践研究
陈华林
贵州省罗甸县木引镇摆落小学 550102
一、罗甸县逢亭镇白家坡芦笙舞文化
逢亭镇白家坡传统六管芦笙的音阶是 6 1 2 3 5 6, 苗族人民将芦笙称之为“geng”,在祭祀、重大节日、喜丧事等跳芦笙舞,芦笙演奏时全身放松自然,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手肘打开抬起芦笙与胸齐平;白家坡苗族芦笙舞舞蹈动作主要特点是以两腿交叉外拐,身体随着双脚运动的旋律而左右摇摆,头部的动向与身体一致,白家坡苗族芦笙舞动作大多为脚步动作,主要舞步有“单伸腿跳”“双蹲交换跳”“迈步交换跳”“端腿跳转”“转体蹲”。据白家坡芦笙舞传承人介绍,在芦笙舞盛行时期,演绎的芦笙技艺和民族风情舞蹈以其独特、古朴、粗犷的风格享誉全县,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苗族芦笙舞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与问题
1. 教学内容及形式方面。学校芦笙舞教学的内容为吹奏芦笙和学跳芦笙舞舞步。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传承人的教学方法,通过模唱音高记忆进行吹奏,芦笙吹奏有三个乐句,三个不同的旋律反复进行。教学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大课间活动和芦笙舞社团活动,由于师资力量欠缺,芦笙舞教学依靠芦笙舞传承人的现场演绎,学生按照传承人的舞步要求和芦笙吹奏训练进行学习,对于苗族芦笙舞文化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没有系统学习芦笙基础理论知识,对芦笙曲调中的节奏、音高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
2. 教学硬件配置方面。白家坡苗族芦笙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历史记忆,但由于无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和芦笙舞文化相关记录,学校芦笙舞教学教材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于苗族芦笙舞不能深入地了解,对芦笙舞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学校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资源,导致芦笙舞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学校在芦笙舞教学上受到环境与器材方面限制,器材的安全性和使用性难以得到保障,导致芦笙舞的表演空间比较局限。
3. 教学课程设置方面。芦笙舞是一种艺术形式,学习苗族芦笙舞应该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现阶段学校在芦笙舞教学中大多集中在兴趣小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芦笙舞教学的时间和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规划,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芦笙舞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 苗族芦笙舞知晓率较低。随着新时代的信息发展,年轻人对于罗甸县苗族芦笙舞的历史、舞蹈特点、舞蹈风格等都不太了解,而芦笙舞的技巧性太强,芦笙的演奏就是一大难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芦笙舞文化的兴趣不够浓厚。
三、芦笙舞融入学校教学实践的建议
(一)芦笙舞进校园的形式
1. 社团活动与大课间紧密结合
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学校通过开展大课间和芦笙舞社团活动,可以让不同民族的学生认识到苗族芦笙舞,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舞蹈能力,通过大课间与社团活动可以让社会大众及全体师生感受到苗族芦笙舞的特点和苗族人民不怕困难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2. 融入学校学科教学主题活动
通过精心设计以苗族芦笙舞为主题的学科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利用其他学科基本素养对苗族芦笙舞进行鉴赏,提升对苗族芦笙舞的认知与鉴赏能力,激发对非遗文化探究兴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 编制学校特色教学资源宣传
具备特色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同学们更加详细地了解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潜移默化间在全校师生中种下传承的萌芽。教师通过教学资源也能清楚知道苗族芦笙舞的文化底蕴,在学科融合教学中与课标结合,注重教学实践,深挖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价值体现以及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4. 深入苗族地区开展研学探索
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注重苗族文化传承培育,让学生了解苗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其文化意识、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近距离了解苗族芦笙舞及感受苗族芦笙舞的魅力,教师在结合民族文化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学生探索设计不同主题形式活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芦笙舞的教学形式及内容
1. 芦笙舞“ 1+X ”理论学习活动
通过开展苗族芦笙舞文化学习活动、我家乡的民族文化学习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以苗族芦笙舞为载体开展“1+X”理论学习活动,在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2. 芦笙舞“1+X”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民族文化展演主题活动、芦笙舞舞步创编活动、传统芦笙曲音乐创编活动、非遗讲解员主题活动、芦笙舞知识小报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灵活变通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在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方面的综合能力,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 芦笙舞“1+X”教学活动
芦笙舞的教学除了舞步和芦笙演奏之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课程理论教学活动、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课程探究教学活动,推动不同学科的育人功能作用,让同学们认识到人类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整体,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一个事物的发展脉络,通过开展苗族芦笙舞教学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学习芦笙舞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同学们对苗族芦笙舞的认识。同时,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感受学科之间的魅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芦笙舞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素质的提升。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芦笙舞知晓率较低、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缺乏系统化和规范性等问题。芦笙舞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设置符合实际教学的芦笙舞教材,并针对性地设计芦笙舞教学课程及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资源配置,采用多途径教学,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芦笙舞的风采。同时,还需要对芦笙舞教学的影响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及评估,以便更好地推进芦笙舞教学的实施。相信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芦笙舞教学会越来越好,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汝琳 .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贵州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J]. 明日风尚 ,2019,(19):141.
[2] 臧璐 . 促进贵州省国家级非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J]. 音乐时空 ,2014,(04):101+105.
[3] 刘远林 , 董英豪 . 贵州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形态及其文化价值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2011(4):4.
[4] 周玲 , 陈伟 , 潘江洁 , 刘玉娇 , 陈锦向 , 汤中琴 . 贵州省苗族芦笙舞的传承路径建设 [J]. 体育视野 ,2021,(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