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李芳芳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第一小学 235000
一、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征与教育适配性
任务型教学起源于语言教学领域,其核心在于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性、挑战性与开放性的任务,引导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迁移。当这一理念迁移至数学学科时,其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数学本质上是“模式的科学”,而任务型作业通过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规律、建立模型、验证结论的过程中,完成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的认知跃迁。
(一)认知建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传统数学作业以“习题训练”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任务型作业则通过“问题链”设计,将知识点转化为待解决的认知冲突。例如,在“小数乘法”教学中,传统作业可能直接要求计算“ 3.5×2.8 ”,而任务型作业可设计为:“小明用 3.5 元 / 千克的价格购买苹果,称重显示 2.8 千克,但收银机显示总价为 10.5 元。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验证计算结果。”这一任务不仅要求运用小数乘法,更需结合生活经验判断数据合理性,促使学生在“质疑 - 探究- 释疑”中深化认知。
(二)情感激发:从畏难情绪到学习投入
神经教育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个体生活经验产生关联时,大脑奖赏回路(如腹侧纹状体)会被激活,从而提升学习动机。任务型作业通过设计“有趣、有用、有挑战”的任务,能有效改善学生对数学“枯燥、抽象”的刻板印象。例如,在“设计校园迷宫”任务中,学生需运用方向与位置知识规划路径,在“创作 - 测试 - 优化”的循环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学习参与度。
二、任务型教学的核心要素与数学教育契合性
(一)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征
任务型教学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其本质特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任务的真实性,要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二是过程的完整性,强调从问题提出到解决方案的全链条参与;三是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中的思维发展轨迹。这种教学模式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形成呼应,认为知识建构需要主体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操作与意义协商。
(二)理论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将任务型教学引入数学作业设计,需要实现三个层面的理论融合:在认知层面,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结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挑战性任务;在实践层面,整合杜威的 " 从做中学 " 思想与情境学习理论,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实践场域;在评价层面,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动态评价体系。这种多维度理论融合为作业设计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任务型作业的典型策略与案例分析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从以下维度开发任务型作业,形成“课内延伸-课外拓展- 项目整合”的实施路径。
(-) 课内延伸类:巩固课堂知识的即时任务
此类任务紧扣教学目标,在课堂结束前 5-10 分钟布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在“观察物体”教学后,可设计“玩偶视角大挑战”任务:将四个玩偶围坐成正方形,学生轮流观察并记录不同位置的视图,绘制平面图并标注观察者位置交换图纸,通过空间想象还原玩偶摆放方式,该任务通过具身认知活动,帮助学生突破“三维图形与二维视图”的转换难点。
(二)课外拓展类:链接生活实际的实践任务
此类任务利用家庭、社区资源,构建“学校 - 家庭 - 社会”教育共同体。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后,可布置“家庭水电费分析”任务:收集过去6 个月的水电费单据,整理数据、绘制折线图观察费用变化趋势、分析用电高峰月份的原因,提出节能建议、计算采用节能措施后的预期节省金额,该任务不仅巩固统计知识,更渗透节约资源、理性消费的德育目标。
四、任务型作业设计的未来趋势
(一)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任务型作业设计将更多融入AR/VR 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创设沉浸式数学情境,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生思维过程,借助人工智能生成个性化任务方案。这些技术融合将极大提升作业的互动性与适应性。
(二)跨学科整合的深化方向
未来任务设计将突破学科壁垒,构建 " 数学 +X" 的跨学科任务体系。如结合科学课程设计 " 生态园中的数学问题 ",融合艺术课程开发 " 黄金分割在美术中的应用 " 等。这种整合不仅符合 STEAM 教育理念,更能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
(三)社会参与的拓展空间
任务型作业设计将更加注重与社会真实问题的连接,如参与社区规划、开展公益调查等。这种社会参与式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同时让数学真正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结论
任务型教学理念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供了全新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学业成绩,更在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当数学作业从“纸面训练”转变为“真实实践”,从“孤立解题”转变为“协同探究”,数学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教数学”向“用数学育人”的跨越。这既是时代对数学教育的呼唤,更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唯有持续创新作业形式,才能让数学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忘不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数学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研究 [J]. 陆仁珠 . 试题与研究 ,2022(30)
[2] 学习任务单在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D]. 张沁帆 . 杭州师范大学 ,2023
[3] 基于任务型教学的小学数学学习任务单设计研究 [D]. 杨文露 . 江苏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