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课堂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作者

傅正飞

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南溪初级中学 322101

一、引言

传统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长期受“结构主义”影响,过度强调语法规则的记忆与机械练习,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薄弱。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在改版后虽强化了语言应用导向,但语法模块仍存在知识点分散、情境缺失等问题。情境教学法以“语言习得与情境关联”理论为基础,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语言环境,将抽象语法规则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语言实践,为破解语法教学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二、情境教学法激活语法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生活情境重构:语法规则的自然渗透

外研版教材单元主题贴近青少年生活,为情境创设提供了天然素材。以八年级下册“环境保护”单元为例,教师在讲解现在完成时态时,可设计“校园环保行动”情境: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垃圾分类现状,用“We havefound...”“They haven't cleaned...”等句型记录发现,并在课堂汇报中运用现在完成时描述调查结果。这种情境设计将语法学习嵌入真实任务,学生在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领悟现在完成时“动作对现在的影响”这一核心用法。相较于传统“例句讲解 + 填空练习”模式,生活情境使语法规则从抽象符号转化为沟通工具,学生语言输出错误率显著降低。

(二)问题情境驱动:语法思维的深度建构

语法规则不仅是语言结构规范,更是思维逻辑的载体。外研版九年级教材中“科技与未来”单元涉及情态动词推测用法,教师可创设“火星探测器失联事件”问题情境:学生扮演航天局专家,根据碎片化信息(如“The signal maybe weak”“There could be technical failures”)推测失联原因,并撰写分析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反复运用“may/might/could/must”等情态动词表达不同推测强度,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可能性梯度”这一隐性语法规则。问题情境将语法学习转化为思维训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语境—语义—结构”的语法认知体系,这种深度学习效果远超单纯规则记忆。

(三)多媒体情境赋能:语法感知的多维强化

外研版教材配套的电子资源为多媒体情境创设提供了便利。在七年级“方位介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子课本中的 3D 校园模型,设计“虚拟导游”任务 :学生操控虚拟角色游览校园,用“The library is between the classroom andthe gym”“There is a playground in front of the dining hall”等句型实时解说。动画演示将静态语法知识转化为动态空间关系,视觉、听觉、动觉多通道刺激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方位概念理解能力。对于抽象语法点(如被动语态),教师可截取电影片段(如《疯狂动物城》中“朱迪被欺负”场景),通过字幕对比(“Theybullied Judy”与“Judy was bullied by them”),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语态转换对信息焦点的影响。多媒体情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语法学习从“纸面推导”转向“情境体验”。

三、情境教学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效果验证

(一)语法知识的内化迁移

传统语法教学常陷入“课堂理解—课后遗忘”的怪圈,而情境教学法通过“用中学”机制促进了知识的深度内化。在外研版教材“旅行计划”单元中,教师设计“跨国旅行策划”项目:学生分组规划欧洲十日游,需运用将来时态(“We will visit Paris first”)、条件句(“If it rains, we'll go to the museum”)和宾语从句(“I know where the best restaurant is”)制定行程。项目展示环节,各组需用英语答辩,回答评委关于行程细节的提问。这种高阶任务要求学生灵活调用多类语法知识,在真实交际压力下,学生逐渐摆脱“先想规则再造句”的机械模式,形成“语境触发—自动提取—自然运用”的语法思维路径。

(二)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

情境教学法打破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壁垒,实现了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在外研版八年级“健康生活”单元中,教师创设“社区健康宣传”情境:学生分组设计宣传海报,撰写倡议书(运用祈使句“Eat more vegetables”),录制广播稿(使用现在进行时描述不良习惯“Some people are staying up late”),并在社区展演中回答居民提问(如“Why should we exercise every day?”需用情态动词“should”给出建议)。这一项目整合了写作、口语、听力等多项技能,学生在完成宣传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目标语法(祈使句、现在进行时、情态动词),更锻炼了信息整合、逻辑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学习动机的持续激发

情境教学法通过游戏化、任务化的设计,将语法学习转化为充满挑战的探索活动。在外研版七年级“动物世界”单元中,教师设计“语法大富翁”游戏:棋盘格子设置不同语法任务(如“用比较级描述两种动物”“用现在完成时讲述动物保护成就”),学生掷骰子前进,完成任务可获得“知识金币”。游戏中的即时反馈机制(金币奖励、同伴喝彩)和竞争元素(小组积分排名)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后调查显示, 85%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复习语法”,60% 的学生开始用英语记录生活日记(运用课堂所学时态和句型)。这种内在动机的激发,为语法学习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情境教学法实践中的挑战与反思

尽管情境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有效实施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与“教学性”平衡问题。部分教师为追求情境新颖,设计过于复杂的角色扮演(如模拟联合国会议讲解虚拟语气),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于场景细节,反而忽略了语法目标。其二,个体差异的适配性不足。基础薄弱学生在全英文多媒体情境中常因理解困难而游离于课堂之外,而学优生则可能因情境挑战性不足而失去兴趣。其三,情境评价的标准化缺失。传统语法测试侧重规则记忆,难以全面评估学生在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语用恰当性、信息组织逻辑),这要求教师开发更科学的情境化评价体系。

五、结论

情境教学法通过重构语法学习的生态,将“枯燥规则”转化为“生动实践”,有效解决了传统语法教学的痛点。在外研版教材教学中,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的协同运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法知识掌握度,更促进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情境创设的精细化策略、差异化实施方案及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最大化情境教学法的育人价值,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改革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张会 .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分析 [J]. 智力 ,2024,(21):13-16.

[2] 温 春 洋 . 初 中 英 语 教 学 中 情 境 教 学 模 式 的 应 用 [J]. 中 学 生 英语 ,2024,(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