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文化在俄语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价值分析
段淼 刘娟
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830000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新疆非遗文化传播的俄语学习微信公众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JU-SRT-24115
摘要: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且兼具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涵盖传统手工技艺、音乐、民俗等多种形式。在俄语学习中融入新疆非遗文化,能够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拓展学习者的文化视野,促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借助非遗案例学习者可深化文化认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适应性,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与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新疆非遗文化;俄语学习;跨文化交际
一、新疆非遗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1.1新疆非遗文化的类型
新疆非遗文化类型多样,涵盖多个领域,反映出当地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其主要类型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民俗,其次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相对稀缺的项目有传统医药、曲艺、传统戏剧类。截至2022年,新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共计5批,合计49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1项,自治区级357项。
1.2新疆非遗文化的特征
1.2.1空间分布不均衡且有集聚特征
新疆非遗空间分布南北差异明显,北疆分布高于南疆,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是新疆主要的非遗分布地区。新疆非遗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其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类非遗的集聚程度较高,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曲艺类非遗集聚程度相对较低。
1.2.2民族性突出
新疆各民族紧密相连,不同民族聚居区形成特色非遗分布区,各民族非遗展现独特文化魅力。北疆以哈萨克族、锡伯族等民族的非遗项目为主;南疆、东疆则以维吾尔族非遗项目为主体,东疆还夹杂汉族非遗项目。
1.2.3地域性显著
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影响,各地非遗差异明显。如北疆多草原游牧文化相关非遗,南疆绿洲农业区孕育了众多与农耕生活、宗教文化相关的非遗,地域特色鲜明,共同构成新疆多元非遗文化景观。
1.3新疆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
1.3.1早期发掘整理(建国初—20世纪末)
建国初期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组织学者深入新疆,对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及技艺等挖掘记录,《玛纳斯》史诗得以系统整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抢救性搜集工作开启。各地文化馆、博物馆参与非遗资料收集并建立非遗档案。
1.3.2保护体系构建(21世纪初—2010年代中期)
2003年中国启动非遗保护工程,新疆紧跟其后。政府构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县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大量项目入选。2006年,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等列入首批国家级名录。同时认定非遗传承人并给予支持,各类非遗保护中心成立,承担研究与传承工作。
1.3.3创新发展(2010年代中期至今)
新媒体与文化产业发展,为新疆非遗带来机遇。传承人借助短视频、直播展示技艺,实现“破圈”;非遗与旅游融合,如吐鲁番葡萄沟融入葡萄种植酿造技艺展示带动经济;文创产品不断推出拓展商业价值;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广泛开展,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
二、新疆非遗文化在俄语学习中的理论基础
2.1 跨文化交际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理论聚焦于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群体间的信息传递、意义阐释与互动交流。其核心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旨在剖析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机制,探寻实现有效跨文化沟通的方法与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丰富,语言能力是基础,涵盖语音、词汇、语法及听说读写技能,确保信息准确表达与接收。文化理解力不可或缺,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上存在差异,个体需敏锐感知并包容这些差异,防止文化冲突。交际策略能力也极为关键,交流时要依据情境灵活选择交际方式,保障交流顺畅。
2.2 新疆非遗文化与俄语学习的关联性
语言并非孤立存在,它作为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和文化背景相互作用,语言学习能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而文化背景又为语言学习赋予丰富内涵并提供实践场景。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外语人才不能局限于语言技能的掌握,更要深入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这不仅增强了外语人才在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全面的文化视角。
2.3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俄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语言学习效果上,跨文化交际为俄语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和应用场景,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了解词汇和语法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差异,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从思维能力提升角度看,跨文化交际促使俄语学习者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培养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度。跨文化交际还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升,拓宽学习者的全球视野与文化素养,使其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价值观等,培养包容、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同时深化对本国文化的认同。
三、新疆非遗文化对俄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3.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3.1.1 深化认知,拓展视野
新疆非遗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俄语教育可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文化视野,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定位,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向融合。这种模式能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敏感度与包容性,使其在跨文化交际时更自信从容。
3.1.2 提升表达,适应交际
新疆非遗可提升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用俄语准确讲解新疆非遗文化的需求能够促使学习者精准遣词造句,提升俄语表述的准确性与流畅度,增强跨文化语境下的语言适应力。随着实践深入,学习者能更自然地用俄语交流,从容阐述观点。
3.1.3 增强自信,促进理解
学习者既可以通过新疆非遗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沟通,自信展现新疆民族文化魅力,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能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自身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打基础,从容应对文化交流合作挑战。
3.2 新疆非遗文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影响
刀郎木卡姆是新疆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是维吾尔族对历史与生活的艺术表达,融合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极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在全面理解其内涵和艺术形式后,学习者能够自信表达观点,展现民族文化底蕴,增强跨文化环境中的语言适应能力。
3.3 新疆非遗对学习者认知行为的积极影响
新疆非遗能丰富学习者文化认知,使其突破单一局限,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形成清晰认知,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此同时,新疆非遗能够促使学习者积极参加跨文化活动,提升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帮助其掌握语言实际运用,避免交流时表达不当,提高语言准确性和流利度,从而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了解并传播新疆非遗文化对俄语学习者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疆非遗能为学习者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素材,助其展现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并在交际中实现有效沟通与相互理解。因此,在俄语教学中应加强非遗文化学习,让学习者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同时鼓励学习者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与俄语母语者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助力新疆非遗文化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张佳运,高敏华.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地域分区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6.v.39;No.169:206-212
[2]王茜莹.加强语言文化能力培养提升俄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20(6):290-291.
[3]梁春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俄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3):185-188.
[4]李婧.高校俄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24,(0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