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程明星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430415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新时代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注重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教育部2020 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类课程要深入挖掘科学家爱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理想[1]。这为理工农医类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
然而,现实中多数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仍集中在文科及思政课程领域,理工类课程尤其是遗传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的思政融入探索不足,存在“思政元素停留在表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脱节”的问题。如何将红色文化与专业知识真正实现有机结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已有学者提出应当注重“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功能,通过讲述“两弹一星”精神、钱学森精神等案例,将红色文化引入理工科课堂,帮助学生建立科技报国情怀 [2]。刘小涛(2025)则通过在工程伦理课程中引入科研伦理案例,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研究为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
国外的课程价值教育虽然未形成与我国“课程思政”完全对应的概念,但在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普遍强调伦理教育与社会责任培养。例如,美国 ABET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调学生应具备“理解工程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能力”;英国 QAA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也提出理工科课程应包含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教育 [3]。这些经验表明,将价值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
1.3 研究意义
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研究对象涵盖基因传递、表达调控与群体变异,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前沿性。本文尝试从“红色基因”与“生物基因”的类比关系切入,探索如何在遗传学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既能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认同感。这不仅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也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路径。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OBE 理念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而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原则展开 [4]。结合这一理念,本文构建“红色文化 + 遗传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注重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的多重目标。
在具体实施中,本文提出“基因类比”模式,将遗传学中的核心概念与红色文化价值内涵进行对应:DNA 稳定遗传 $$ 革命精神的延续性;基因表达调控$$ 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基因变异与修饰 $$ 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群体遗传学$$ 国家命运共同体。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展开。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国内外课程思政与理工科课程改革的成果,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5]。其次,面向相关专业学生设计问卷,涵盖课程兴趣、红色文化认知与课程思政接受度,并结合对遗传学教师和思政教师的访谈,了解其观点与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将“红色科研”案例与项目式学习融入遗传学课程,收集学生反馈以评估实施效果。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课程改革前后学生在学习兴趣、价值认同和责任感上的差异,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成效。
三、研究实践
3.1 融合点挖掘
结合《遗传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系统梳理红色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基因稳定遗传 $$ 革命精神延续:通过 DNA 复制稳定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革命精神代际传承的意义。基因调控 $$ 思想教育引导:通过转录调控机制,类比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作用。基因编辑 $$ 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以CRISPR 基因编辑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创新与伦理约束的关系。群体遗传 $$ 国家命运共同体:通过群体遗传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个体与集体命运的紧密联系。
3.2 教学资源开发
依托钱学森纪念馆这一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发以“科学家精神”“科技报国实践”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制作配套课件、教学视频与辅助材料,形成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包。例如,结合钱学森留学归国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科研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结合“两弹一星”精神,帮助学生理解科研攻关中的团队协作与家国情怀。
3.3 教学实践改革
在《遗传学》课程中实施以下改革:案例教学:通过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事迹,与基因稳定性和科研攻关精神类比,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项目式学习(PBL):学生分组调研并撰写“红色科技人物”报告,既锻炼科研能力,又强化社会责任感。互动讨论:围绕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引导其在科学探索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 OBE 理念,探索了“红色基因”与“生物基因”的类比关系,提出并实践了“红色遗传”课程思政模式。研究表明,将红色文化与遗传学知识有机融合,能有效提升自然科学课程的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协调发展。未来可从跨学科拓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多校合作研究等方面深化,推动模式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中应用,并借助智慧课堂与 AI 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案例。“红色遗传”模式有望成为高校自然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培养新时代科技报国人才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北京: 教育部,2020.
[2] 刘小涛 , 杜纯 , 袁瑜 , 李宁。课程思政视域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探索与实—以《工程伦理》为例 [J]. 创新教育研究 , 2025, 13(5):6.
[3] Agency Q A. Subject Benchmark Statement: biosciences. UK Quality Codefor higher education. Part A: setting and maintaining academic standards[J]. 2015.
[4] Harden, Ronald M. Outcome-Based Education: the future is today, [J].Medical Teacher, 2007, 29(7):625-629.
[5] 杨再青 . 本土文化融入校园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J]. 学园 ,2021(7):68-6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24293 ;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24KQ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