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视角下蒙汉翻译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巴叶尔塔
新疆阿勒泰地区行署外事办公室 新疆 阿勒泰 836500
中图分类号:H059
0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在民族沟通、产业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俨然成为推动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蒙汉翻译作为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化互动的典型案例,不仅承担着语言转换的基础功能,更在文化传播、文化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被公认为连接蒙古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要桥梁。因此,翻译工作者应深刻意识到蒙汉翻译与文化交流的相互关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蒙汉翻译创新,促进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1 文化交流的相关概述
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国家之间,通过语言、艺术等渠道对文化现象、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的一种视角,被视为文化信息、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传播与共享的重要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强调文化在不同群体、地域、国家之间的传播、互动、融合与冲突,关注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在文化领域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
(1)促进文化多样性。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了解到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加珍惜和重视文化的多样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了世界各地濒危语言和传统技艺的保护。
(2)利于推动文化创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法。当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新的文化观念、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
(3)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文化交流视域可以帮助不同民族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和共性,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相互之间的稳定发展。
2 文化交流视角下蒙汉翻译的重
2.1 有助于跨民族文化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蒙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大,这对蒙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带来一定阻碍。而通过准确、流畅的蒙汉翻译,将蒙古族的语言信息准确转化为汉语,便于汉族人民对蒙古族同胞思想、情感和意愿有准确的了解;反之亦然。在跨民族交往中,翻译人员通常作为文化使者,能够有效化解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和偏见,增进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从而达到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关系的目的。比如:在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中,蒙汉翻译能够确保蒙古族群众准确理解国家政策的意图,增加蒙古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在商务合作、旅游观光、社区交往等日常活动中,蒙汉翻译能够帮助双方消除语言隔阂,突破民族文化的局限性,顺利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为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奠定基础。
2.2 助力蒙汉地区的产业合作
蒙汉地区虽然在文化特征、生活习俗等有着明显差异,但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一定互动性,高效开展蒙汉翻译工作,可以从旅游、农业、能源等产业合作提供有力支持,是双方实现产业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旅游产业合作中,蒙汉翻译根据两者地区和旅游元素的不同,制作出高质量的双语旅游宣传资料,着重突出蒙汉地区的旅游特色和产品,从而吸引更多游客,确保产业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蒙汉地区旅游业的共同繁荣。另外,在大型贸易往来交易项目中,专业的蒙汉翻译可以确保蒙古族企业与汉族投资方准确理解合作协议的各项条款,向汉族客户准确介绍蒙古族特色畜产品、手工艺品的品质特点和优势,避免因语言误解导致的经济损失,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
2.3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
蒙古族作为我国 56 个民族的重要组成,自身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独特的文学、民俗、艺术等文化遗产,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例如在《江格尔》《蒙古秘史》等经典文学作品中,以及传统的歌舞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蒙古族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蒙汉翻译可促使这些优秀的蒙古族文化能够被更多汉族同胞了解和欣赏,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而汉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如现代文学、科技知识、医学知识等也能通过翻译引入蒙古族地区,丰富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合。例如:《江格尔》是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作品,在准确的蒙汉翻译下,可以让汉族同胞直观感受蒙古族人们的文化特征,深刻领略蒙古族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这为世界了解蒙古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 蒙汉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蒙汉语言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此种差异的存在会对蒙汉翻译的准确性造成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语法方面的差异、文化方面的差异。
3.1 语言结构方面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其语法结构与汉语有较大差异,比如:蒙古语是主-宾-谓结构,而汉语是主-谓-宾结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和调整。比如:汉语“这本书我读了”,在蒙古语中应翻译为“这本书读我了”。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双语语法知识,以确保译文的通顺性和准确性。此外,在蒙古语词汇中有大量反映游牧生活的词语,如“毡房”“勒勒车”“敖包”等,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汉语词汇来表达其含义,或者采用音译并加以注释的方法【1】。
3.2 文化方面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汉族和蒙古族在文化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蒙汉翻译需要深入、全面地了解蒙汉民族的文化背景,比如: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汉族的农耕文化,以及各自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否则可能导致误译,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若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可能无法准确翻译。此外,蒙汉文化中也有许多独特的文化意象,如蒙古语中的“马”象征着勇敢、自由,汉语中的“龙”象征着吉祥、权威,翻译时需准确传达不同文化意象,或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以保证蒙汉翻译的准确性。
4 文化交流视角下的蒙汉翻译策略
4.1 蒙汉翻译语义对等策略
语义对等是文化交流视域下提升蒙汉翻译准确性的主要措施,所谓语义对等指的是保证被翻译的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意义的一致,不仅仅需保证词语和词语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还需保证句子结构、语境、文化内涵等方面也需要具有一致性。但蒙古语和汉语的词汇并非一一对应的,而是很多词汇在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词汇、意义以及使用场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蒙古语中的一些词可能具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但要翻译成汉语则需要用多个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2]。而从语句结构的角度来看,蒙古语和汉语的语法也存在较大不同,蒙古语多为主-宾-谓结构,汉语则是主-谓-宾结构,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进行蒙汉翻译时,需做好句子成分之间的重新排列和组合,以保证各自的句意都能实现准确的传递和表达。此外,语境也是语义能够被准确表达的主要因素,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化、社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即便是同一句话,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联想,比如:在蒙古语中表达对对方敬意的话语,在汉语中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情景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提升蒙汉翻译的准确性。
4.2 文化适应导向下的蒙汉翻译策略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蒙汉翻译实践中,文化适应性策略的运用是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一环,译者在进行蒙汉翻译时,应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每个词及每个句子都能在一定的语境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读性。蒙古语与汉语不仅存在着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而且还存在着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取适当的文化适应性策略来保证译文的准确。比如蒙古语的很多词语都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解释,或使用汉语中可以替换的词语或语句,这样才能使译文更直观且更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蒙古族节日习俗和礼仪规范的翻译过程中,文化适应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蒙古语中有许多与节令习俗和礼仪有关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往往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为保证蒙古族特有的风俗文化及礼仪规范能用汉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译者既要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又要能借助汉语的特色,对蒙古族文化元素进行细致的阐释或用相似的汉语内容替代。这种处理方法,既能使读者对蒙古族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又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文化适应策略,既能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又能更好地适应译语的文化习惯与表达方式,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4.3 归化导向下的蒙汉翻译策略
归化策略在蒙汉翻译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用译语的语言表述原文的意义,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使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的意思,目的语接受者在接触目的语的过程中,可以用符合自己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直接把握原文的大意,而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理解不熟悉的语言结构或文化概念。但是归化策略也有其局限性,在归化翻译过程中,原语的某些特殊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或习惯可能被译入语的惯常表述方式所取代,从而使原语特有的风格与魅力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不翻译归化策略在传达基本信息上也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漫长的蒙汉翻译过程中,很多译者都采用归化的方法。如早期佛典翻译时,译者为使佛典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而大量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他们以大众所熟知的语言表达形式,将佛经的深层内涵传达给不同民族,采用归化策略进行蒙汉翻译,不仅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与理解,而且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4 异化导向下的蒙汉翻译策略
在文化交流的视野中,异化是一种常见的蒙汉互译策略,异化翻译的实质是以原文的表现形式为中心,目的是使原文意义更清楚且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运用蒙汉异化翻译策略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站在原文作者的立场上,深入挖掘原文的语义内涵,才能准确地把握原文的确切含义,鲁迅也极力提倡“异化”翻译,认为只有用原语表达原文,才能全方位地再现原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读者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源语文化语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源语的民族情感,通过蒙汉两种语言的异化翻译,目的语接收方能更深刻地感受原语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文化习俗,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在蒙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明确地意识到翻译本身是一种跨语言边界的语言转换行为,其翻译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因此在文化交流的视野中,蒙汉译者有必要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避免文化失真,从而使译文读者对原语的文化内涵产生误解或不能准确把握原文的精髓,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译者在进行蒙汉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源语民族的思维模式与表现形式作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探究,译者在翻译时要尊重源语与译语的不同之处,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原意或意象,不能忽视原文的文化特征,更不能简单地把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同化,而应寻求两者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准确、更有文化内涵,才能实现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理论实践,分析了文化交流视角下的蒙汉翻译,分析结果表明,在文化交流视角下开展蒙汉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蒙汉语言文化差异会大幅度提升翻译工作的难度,但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措施,有利于提升蒙汉翻译的质量,能够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马騻 . 从宫廷食羊看元代蒙汉文化的交流——以《饮膳正要》为中心 [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31(06):21-24.
[2] 戚肖克 , 特尼格尔 , 孙媛 , 等 . 蒙汉语音翻译数据集 [J]. 中国科学数据 ( 中英文网络版 ),2022,7(02):88-94.
[3] 侯宏旭 , 孙硕 , 乌尼尔 . 蒙汉神经机器翻译研究综述 [J]. 计算机科学 ,2022,49(01):31-40.
[4] 赵旭 , 苏依拉 , 仁庆道尔吉 , 等 . 非自回归翻译模型在蒙汉翻译上的应用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2,58(12):310-316.
[5] 王宇飞 , 苏依拉 , 赵亚平 , 等 . 基于参数迁移的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 [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20,37(09):81-87.
[6] 牛向华 , 苏依拉 , 高芬 , 等 . 单语数据训练在蒙汉神经机器翻译中的应用 [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20,37(06):178-183,229.
作者简介:巴叶尔塔(1991—),男,蒙古族,新疆阿勒泰地区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蒙汉翻译、新疆图瓦人历史、文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