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户外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陆田发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遂城第五小学  524300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小学教育重心正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与身心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符的问题。体育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作用已不限于体能训练,更承担着心理调适、行为规范与社会适应等任务。在“减负”要求下,体育教学应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激发兴趣;在“增效”目标下,则需依靠科学设计提高课堂质量。户外体育游戏融合运动与社交,具备趣味性与参与感,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促进规则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展现出良好的教学适应性。将体育游戏纳入小学体育课程,不仅符合“双减”政策对课堂结构优化的要求,也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将从政策背景与课程整合两个维度,探讨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与实践策略,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户外体育游戏的教学功能与教育价值

户外体育游戏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的外在形式,更是一种基于身体、情感与认知多维互动的教育方式。从教学功能角度看,游戏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和运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具体、生动的学习通道,使体育课堂摆脱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进入具有人文温度与精神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身体层面,游戏强调协调、敏捷、力量、耐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训练,有利于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心理层面,游戏通过激发挑战欲、获得感与归属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抗挫能力与情绪调节水平;在认知层面,游戏引导学生在规则中学习、在对抗中反思,从而激发主动探索与策略思维的能力。

此外,户外体育游戏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开放性,能够突破课堂空间的限制,拓宽学生社交圈层,锻炼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在当下小学阶段心理发育与社会性认知同步发展的时期,体育游戏成为承载社会性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不额外增加认知负担的基础上,实现隐性教育与潜移默化的素养引导,帮助学生在自然互动中内化规则意识、公平观念与集体责任感。由此可见,户外体育游戏不仅有助于落实体育课程目标,更是实现核心素养转化的有效路径。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课堂的结构调整需求

“双减”政策为学校教育的深层次变革提供了契机。对小学体育而言,其意义不仅在于释放课时空间,更在于重构教学逻辑。在政策引导下,体育课堂应从“以技术教学为主”向“以体验驱动为主”转型,从“重形式操练”走向“重真实情境”,从“以教师为中心”过渡为“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户外体育游戏的引入成为重要抓手。

传统体育教学以分解动作、重复练习与技术讲解为主,虽然能提升专项技能,但常忽视学生兴趣与内在动机,尤其对体能较弱或参与意愿不高的学生吸引力不足。而“双减”政策强调减轻教育焦虑、增强学习获得感,体育课程更应提供积极心理体验与成长支持,避免成为新的学业负担。在此背景下,教学方式必须创新,以适应更加多元与人本的教育需求。

户外体育游戏因其结构灵活、形式多样、操作性强,具备较高的教学适配性和实施可行性,是在有限课时内实现教学效益提升的有效路径。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场地条件和学生差异灵活组合游戏内容,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策略。在政策推动下,体育课堂应转向“参与—体验—发展”结构,真正发挥其在落实五育并举中的独特价值。

三、体育游戏的教学设计与课程整合路径

将体育游戏有效嵌入小学体育课程,关键在于教学目标与游戏内容的精准对接。游戏不是脱离课程的“娱乐附属”,而应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要实现这一转化,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如体能训练、技能发展、情绪调节与合作能力培养等,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或设计具有相应教育价值的游戏内容。

教学设计中,应遵循从“内容适配”到“结构整合”的原则,确保游戏既有趣味性,又具功能性。体育游戏的引入不应以“增加活动量”为单一目标,而应与课程计划形成逻辑一致的体系结构。教师应根据年级特点与教学阶段设定不同类型的游戏任务,如节奏性活动用于热身阶段、技能类游戏用于技术巩固、对抗类游戏用于策略理解与规则意识培养。通过结构性设计,使体育游戏在课堂中具有稳定的功能分布与目标导向,不仅提升教学效率,也增强学生对课堂结构的安全感与预期感。

此外,课程整合还需处理好游戏与评价的关系。游戏不仅是教学工具,也应成为学习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建立基于游戏表现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并据此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最终形成“设计—实施—反馈”闭环的课堂教学逻辑,使体育游戏真正成为课程结构中的内嵌模块,而非临时添加的“教学点缀”。

四、实践应用中的问题与优化方向

尽管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展现出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教学认知问题,部分教师对游戏教学仍存疑虑,担心“游戏太多、教学不实”,未能真正理解其深层教育逻辑;另一方面是资源限制,如场地紧张、器材短缺、时间受限等,影响了游戏设计的多样性与实施质量。此外,学生间体能差异大、合作意识不强,也会影响游戏教学的整体秩序与公平性。

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师资培训、资源整合与教学制度等方面加以优化。教师方面,应加强对体育游戏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的系统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与游戏组织能力;资源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器材的配置管理,探索班级联动、场地轮用等机制,提升游戏实施空间;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应建立明确规则体系,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确保游戏过程的有序、安全与公平。唯有在结构机制层面实现保障,体育游戏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教学体系中稳定而有力的一环。

五、结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其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与深入拓展。户外体育游戏凭借综合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小学体育课堂注入活力,也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从教学功能、课程结构与实践问题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其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认为体育游戏不仅顺应“减负增效”的政策目标,也具备持续发展的育人潜力。未来,小学体育应在政策引导下,持续推进课程整合与教学方式创新,以体育游戏为载体,推动课堂由“做动作”向“做中学”转变,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可意 , 宫祥辉 , 庄晓晨 , 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课后体育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J]. 运动精品 ,2025,44(02):25-26+29.

[2] 万喆 , 殷怀刚 , 李锦钰 .“双减”政策下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J]. 体育科技 ,2022,43(05):120-122+125.

本文系遂溪县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双减”政策下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GDSSXX20230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