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分析研究

作者

李细金

湖南省桂阳县中医医院 4244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的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里面出现不正常的凝结情况,这种凝结会把静脉管腔堵住,进而造成静脉里的血液没法正常回流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2]。所以,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时准确地诊断该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广泛。本研究旨在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 2023 年 3 月到 2024 年 9 月,我们医院接收的那些怀疑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里,选了100 个来做研究,这100 个人里有58 个是男性、42 个是女性,年龄最小的35 岁,最大的 82 岁,算下来平均年龄是( 56.32±10.58 )岁。所有患者都因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就诊,且都接受了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方法

1.2.1 多普勒超声检查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 IU22),探头频率为 5-12MHz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观察静脉管腔是否通畅、管壁是否光滑、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同时检测静脉血流速度、方向及频谱形态。如果发现管腔内有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且探头加压后管腔不能被压瘪,彩色血流信号中断或充盈缺损,就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2 危险因素调查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其年龄性别、病史、手术史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1)多普勒超声诊断效果:以最终的确诊结果为标准,计算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的是 SPSS22.0 这款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 x2 检验来处理,计量资料则采用 t 检验。另外,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来找出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当 P<0.05 时,说明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2 结果

2.1 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比较

100 例疑似患者中,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 65 例(真阳性),35 例未确诊(真阴性)。多普勒超声诊断出真阳性 61 例,假阴性 4 例,真阴性 31例,假阳性 4 例。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 61+31 ) /100×100%=92.00% ,灵敏度为61/65×100%=93.85% ,特异度为 31/35×100%=88.57% 。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将患者分为血栓组(65 例)和非血栓组(35 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60 岁、长期卧床( ⩾7 天)、手术史、创伤史、肥胖( BMI⩾28kg/m2 )、糖尿病史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P<0.05 );而性别、高血压史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 P>0.05AA )。

表1 两组情况比较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 P<0.05 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长期卧床 (⩾7 天)、手术史、创伤史、肥胖( BMIgtrsim28kg/m2 )、糖尿病史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危险因素较多。本研究通过对 100 例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年龄 ⩾60 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壁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血液淤积和血栓形成[3]。

长期卧床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因血液在静脉内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手术和创伤会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凝血功能亢进,同时手术和创伤可能会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4]。

肥胖( BMIgtrsim28kg/m2 )患者体内脂肪组织较多,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5]。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容易引发血栓形成。

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便捷、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其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理是通过检测静脉管腔内的异常回声和血流信号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血栓。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和灵敏度高,表明其诊断效果较好。与静脉造影相比,多普勒超声具有操作简单、无辐射、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更适合作为临床常规检查方法[6]。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 ⩾60 岁、长期卧床、手术史、创伤史、肥胖、糖尿病史等。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对手术后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等,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侯洁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7(20):129-132.

[2] 刘爱玲 .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 (DUS) 应用价值 [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10):158+161.

[3] 陈陆棠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4(05):180-182.

[4] 牟应梅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7):36-37.

[5] 崔丽娜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17(05):127-128.

[6] 倪丽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J]. 双足与保健 ,2018,27(0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