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作者

陶梦寅

370303198603131321

一、引言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网络设备等终端互联,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已成为智能家居、工业控制、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但物联网与传统网络相比,安全风险更为复杂:一是设备安全基础薄弱,多数物联网终端(如智能传感器、摄像头)算力低、存储空间有限,难以部署复杂安全防护功能,易被黑客入侵;二是网络传输风险突出,物联网设备多通过无线方式(如蓝牙、无线网络)通信,传输链路易被监听、篡改,导致数据泄露或指令被劫持;三是数据安全隐患多,物联网采集海量用户隐私数据(如家居行为数据、工业生产数据),若缺乏加密与访问控制,易引发数据滥用或泄露。

当前物联网安全防护存在方案碎片化(如仅关注设备防护忽略数据安全)、未结合场景特性设计等问题。因此,研究适配物联网环境的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对保障物联网系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核心风险与防护需求

2.1 核心安全风险

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面临三方面核心风险:一是设备端风险,设备出厂缺乏安全认证、默认密码未修改等问题,易被黑客利用漏洞入侵(如植入恶意程序控制设备);二是网络传输风险,无线通信链路加密强度不足,数据传输过程中易被截获(如智能家居设备传输的用户指令被监听),或被篡改(如工业物联网中设备控制指令被恶意修改);三是数据安全风险,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全流程缺乏管控,采集阶段过度收集隐私数据,存储阶段未加密保护,使用阶段权限划分模糊,易导致数据泄露或滥用。

2.2 核心防护需求

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需满足三方面需求:一是全链路防护,覆盖设备、网络、数据全流程,避免单一环节防护漏洞引发整体安全风险;二是轻量化适配,防护方案需适配物联网设备算力低、资源有限的特性,避免过度占用设备资源;三是动态响应,能实时监测安全威胁(如设备异常接入、数据异常传输),并快速触发防护措施(如断开异常连接、隔离风险设备)。

三、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分层防护策略

3.1 设备端安全防护

针对设备安全基础薄弱问题,从设备全生命周期设计防护:一是出厂安全加固,设备出厂前预置安全芯片(如加密芯片),固化安全启动程序(防止恶意程序篡改启动流程),强制修改默认密码并设置复杂度要求;二是设备接入认证,采用 “身份标识 + 加密认证” 机制,设备接入网络前需通过身份验证(如基于设备唯一标识的证书认证),未通过认证的设备禁止接入;三是设备状态监测,在设备端部署轻量级安全监测程序,实时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如是否存在异常进程、端口是否被非法占用),发现异常时自动上报并触发本地防护(如暂停非必要功能)。

3.2 网络传输安全防护

优化网络传输链路安全,降低数据泄露与篡改风险:一是传输加密,采用轻量级加密算法(如简化的高级加密标准)对传输数据加密,避免因算法复杂导致设备算力不足;对关键数据(如控制指令、隐私数据)采用端到端加密,确保仅发送方与接收方可解密;二是传输链路监控,在网络网关部署流量分析模块,实时监测数据传输特征(如传输频率、数据格式),识别异常传输(如大量数据突发上传、陌生地址的数据请求),发现风险时切断链路并报警;三是无线通信防护,对采用无线通信的设备,启用信道加密与跳频技术,避免通信链路被持续监听,同时限制单设备通信范围,减少被攻击概率。

3.3 数据全流程安全防护

围绕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全流程设计防护:一是采集阶段管控,明确数据采集范围(仅采集必要数据,避免过度收集),采集时为数据添加时间戳与采集设备标识,便于后续溯源;二是存储阶段加密,采用分区加密存储,敏感数据(如用户隐私、工业核心数据)存储于加密分区,非敏感数据(如公开环境监测数据)采用普通存储,同时定期备份数据并加密,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窃取;三是使用阶段权限控制,采用 “最小权限” 原则划分数据访问权限(如普通用户仅可访问公开数据,管理员需多因素认证后访问敏感数据),记录所有数据访问操作(如访问用户、时间、操作内容),便于安全审计与异常追溯。

四、防护策略实践适配与动态管控

4.1 场景化策略适配

根据物联网不同应用场景特性调整防护方案:一是智能家居场景,重点加强设备接入认证与隐私数据防护(如对摄像头数据、语音数据加密存储),同时简化用户操作(如通过手机应用一键管理设备安全状态);二是工业物联网场景,优先保障控制指令传输安全与设备运行稳定,采用 “专线通信 + 多重加密”保护控制链路,禁止非授权设备接入生产网络;三是智慧城市场景,针对海量设备接入特点,采用分级接入认证(核心设备采用高等级认证,普通感知设备采用轻量级认证),同时构建城市级安全监控平台,统一管理设备与数据安全。

4.2 动态安全管控

建立实时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一是集中安全监控,构建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实时汇聚设备状态、网络流量、数据操作等安全数据,通过异常检测算法(如基于历史数据的异常识别)发现安全威胁;二是快速响应处置,平台发现威胁后,根据威胁等级触发对应措施:低风险威胁(如设备临时断连)自动尝试恢复并记录;中风险威胁(如数据异常传输)断开相关链路并通知管理员;高风险威胁(如设备被入侵控制)隔离风险设备并启动应急方案(如切换备用设备);三是安全策略更新,定期收集新的安全漏洞与攻击手段,更新设备端防护程序与网络、数据防护策略,确保防护方案适配新威胁。

五、结论

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防护需通过设备、网络、数据分层防护,解决设备薄弱、传输风险、数据隐患等问题,平衡防护效果与设备资源约束。当前防护仍面临海量设备管理难度大、轻量级加密算法安全性待提升、跨场景防护适配难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研发适配物联网设备的高效加密算法,提升防护轻量化水平;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监控中的应用(如基于智能算法预测安全威胁),提升动态管控精度;同时推动物联网安全标准统一(如设备认证标准、数据加密标准),为跨场景防护提供支撑,最终构建 “全链路、轻量化、动态化” 的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彭维龙, 颜玲. 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与防护策略探究[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1,5(5):164-165. DOI:10.19772/j.cnki.2096-4455.2021.5.073.

[2] 郝丽萍 . 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1(4):4-5.

[3] 虞尚智 . 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 [J]. 信息与电脑 ,2020,32(21):204-206. DOI:10.3969/j.issn.1003-9767.2020.2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