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实施

作者

饶翼佳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中学,江西 吉安 3313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愈发受到重视。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从而进一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二历史;新教材;家国情怀教育;教学策略

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高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新教材内容丰富且编排新颖,这就为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高二历史新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这些都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优质素材。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精准把握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单元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时,先引导学生分析航海家们冒险探索背后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因素,比如经济上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望,政治上各国王室的支持以及文化上传播宗教的热情等。本单元重点讲述中国指南针等科技发明对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作用,介绍在古代时中国的指南针技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们的远航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茫茫大海中准确辨别方向,从而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与准确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对比当时中国明朝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先让学生思考两者在目的、规模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差异,再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友好交往的意愿,这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和勇于探索精神的体现。后来,明朝政策转变为逐渐放弃大规模航海活动,而西方却积极开辟新航路,从而导致世界格局逐渐发生重大变化。通过这种对比来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以及居安思危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国家政策对民族命运和国际地位的深远影响。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会如何发展?中国在其中又可能扮演什么角色?”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情怀教育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遥远的历史事件缺乏直观感受,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授《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提出探究问题:“工业革命对东西方国家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如何改变世界格局?”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在英国和中国等不同国家的表现与影响。学生分组后分别研究工业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国家的影响:一组学生聚焦英国,从生产力提升、社会阶级结构变化以及海外扩张等方面分析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另一组学生探讨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如鸦片战争爆发、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化艰难起步等。同时,各小组研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理论内涵及在不同国家的实践,如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学生们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工业革命加剧了东西方差距,而马克思主义为受压迫国家和阶级提供了解放的理论武器。通过对比探究,引导学生理解了国家发展与世界形势的紧密联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激发为国家繁荣而奋斗的决心。

三、积极开展多元活动,拓展情怀教育渠道

通过多元活动,拓展家国情怀教育渠道,能打破传统单一讲授模式的局限,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深化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同时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与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在授课前一周就向学生宣布本次要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先引导学生自主分组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在学生分组后,每个小组通过抽签或协商的方式确定各自扮演的辛亥革命关键人物,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锷等,要求学生围绕所扮演人物深入挖掘其生平细节,包括人物成长背景、重要人生转折点以及政治理念的形成过程等。如扮演孙中山的同学需要详细了解孙中山从学医到立志革命的思想转变,以及他多次海外求学、宣传革命理念与组织革命团体的经历。在课堂上,要精心布置活动场景以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例如,首先设置“辛亥革命前夕局势探讨会”场景: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局势,学生们以角色身份围坐在一起展开热烈讨论。扮演孙中山的同学率先发言讲述自己在海外看到西方列强的先进与强大,对比国内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列强侵略导致的主权丧失,痛心疾首地指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扮演宋教仁的同学则从国内社会现状出发,分析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生活的困苦,强调民主政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宣传民主思想与组织革命力量来推翻清政府。接着进入“革命决策会议”场景来模拟革命党人在关键时期商讨起义策略的过程:扮演黄兴的同学分享黄花岗起义的筹划细节,从秘密联络革命志士、筹备武器弹药到起义时间的确定和进攻路线的规划,生动地展现出革命党人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的勇敢与智慧。其他同学则针对起义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和应对方案。

总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家国情怀教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而通过持续的努力培养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阿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设计[J].生活教育,2024,(01):31-35.

[2]陈洁霞.新课标下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6):87-89.

[3]毛亚丽.高中历史中培养家国情怀的路径[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3,(12):52-54.

[4]杨春娥.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