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BOPPPS教学模型中前测环节优化路径
路莹
山东协和学院 医学院 教师
摘要:BOPPPS教学模型因其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而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前测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部分,在中医诊断学的课堂中发挥着检验基础、激发思维和导入新知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当前前测环节中存在的形式单一、目标模糊和反馈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包括注重前测内容的层次性与针对性,创新前测方式以增强互动与趣味,合理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升反馈效率,并通过案例化、情境化设计实现与后续教学的紧密衔接。研究表明,科学优化前测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主动性,促进知识结构建构与临床思维养成,从而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BOPPPS教学模型;前测环节;优化路径;课堂设计
引言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掌握四诊方法、辨证思维以及中医临床基本能力的任务。然而,由于课程理论性强、概念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知识碎片化、难以迁移应用的问题。BOPPPS教学模型以“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六个环节构建起完整的教学流程,在医学教育中被认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和学习成效。前测环节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作用不仅是检测学生对先备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在于帮助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为新知的引入创造条件。然而,当前不少中医诊断学课堂在实施BOPPPS模型时,前测环节流于形式,往往以简单提问或小测验代替,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未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与衔接的功能。如何结合中医诊断学课程特点优化前测环节设计,使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课堂深度参与和培养临床思维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从前测环节的定位、问题与优化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改进策略。
一、BOPPPS教学模型中前测环节的功能定位
前测环节是BOPPPS模型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功能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还在于为教师提供学情反馈,进而调整课堂教学重点。在中医诊断学课堂中,前测环节的功能定位尤为重要:其一,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四诊方法、病机概念等前期知识,从而与新课内容形成连贯的知识链条;其二,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任务,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其发现知识盲点,进而激发学习动机;其三,前测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也是教师发现课堂共性难点和个体差异的契机,有助于因材施教;其四,在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教学中,前测还可承担引入临床案例、营造真实情境的作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创造条件。因此,科学定位前测环节的功能是优化设计的前提。
二、中医诊断学课堂前测环节存在的问题
尽管BOPPPS模型已在中医教育中得到一定应用,但前测环节仍存在若干问题:首先,内容设计单一,过于偏重知识点记忆,忽视了诊断思维的考查。例如,一些课堂前测仅停留在对四诊定义或辨证纲要的机械回忆,缺乏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引导。其次,目标模糊,未能与课程教学目标形成有机衔接,导致学生对前测的意义认识不足,从而降低参与积极性。再次,方式缺乏创新,往往以传统的口头问答或选择题形式呈现,缺乏情境感和互动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反馈不够及时有效,部分教师在前测之后未能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系统讲评,结果导致前测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前测环节的教学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影响了BOPPPS整体模型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三、前测环节优化的核心思路
前测优化的核心在于“精准、互动、反馈、衔接”。所谓精准,是指前测内容需紧扣课程目标,既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对诊断思维与临床运用的理解水平。互动则强调通过多样化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前测成为课堂思维活跃的起点。反馈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回应,帮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建构新知。衔接则是指前测设计应与后续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引入临床案例或情境化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前测环节的设计应兼顾知识检测与思维引导,注重情境营造与案例导入,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实施。
四、中医诊断学前测环节的优化路径
优化前测环节需从多方面入手。第一,内容层次化设计。在前测中应包含基础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以便覆盖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例如,既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望舌”的基本方法,也可通过案例提问引导学生判断舌象与病机的关系。第二,形式多样化创新。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即时问答、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前测具有趣味性与互动性。例如,设置一则患者简要病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可能的诊断思路,并在课堂中分享观点,这不仅检验了知识点,还锻炼了表达与合作能力。第三,信息化工具应用。通过学习平台、在线问卷和移动终端,教师能够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作答情况,实现即时反馈,并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内容。第四,反馈与总结的强化。在完成前测后,教师需及时归纳学生答案,指出共性错误与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第五,情境化与案例化设计。将前测置于临床案例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增强学习的实践导向。例如,通过模拟问诊情境,让学生在前测中尝试采集病史并提出初步判断,使其自然进入后续课堂的临床思维训练中。
五、前测优化的实践价值与发展展望
前测环节的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更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临床思维培养上发挥着深远作用。实践表明,经过优化的前测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探究兴趣,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感;同时,通过多样化与信息化的前测设计,教师可以精准把握学情,进而调整课堂节奏,实现“以学定教”。未来,前测环节的优化应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与认知水平的动态监测,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此外,还需加强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将教育学、心理学与中医教学有机融合,不断丰富前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形式。只有在理念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中医诊断学BOPPPS教学模型中的前测环节才能真正发挥最大效能,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引擎。
结论
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前测环节的科学优化,是提升BOPPPS教学模型整体效能的关键。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可以有效解决前测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和反馈不足等问题。实践证明,注重层次性、互动性、反馈性和情境化的前测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促进知识理解与临床思维养成。未来,应结合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进一步探索前测的智能化发展路径,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为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中医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会敏,段妍君,夏慧,等.数字赋能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OL].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6[2025-09-03].https://link.cnki.net/urlid/61.1317.G4.20250701.1057.007.
[2]郭宏伟.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06:258.
[3]陈琦.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试验文献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DOI:10.27658/d.cnki.gzzyy.2023.0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