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超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分析及整体浇筑技术研究
郑晓飞
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1. 引言
截至 2025 年,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核电站中的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如核岛筏板、汽轮发电机基座等)具有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质量标准高等特点,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设备运行和电站安全。随着核电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提升,这些结构的尺寸和复杂度也随之增加,传统施工技术已难以满足现代核电建设的质量要求。
本研究旨在攻克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控和抗裂技术难题,构建科学的施工技术体系。具体包括:通过有限元方法精确模拟温度场与应力场分布,研发智能监测与养护系统,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研究成果将显著提升核电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推动我国核电施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本研究还将为混凝土材料学和热传导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2. 核心施工技术特征
2.1 有限元模拟预判技术
采用 ABAQUS/MIDAS FEA 软件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网格尺寸控制在0.5-1.0m 之间。模型输入参数包括:混凝土导热系数( 1.5-2.0W/(m⋅K) )、水化热曲线(3d 放热量占总放热量的 60%-70% )等。通过模拟 28 天内的温度场与应力场变化,可准确预测结构内部的温度分布和应力集中区域,为施工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2 实时温度监测系统
采用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DTS)与传感器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监测网络。在典型区域设置 6 层测点,普通区域设置 3 层测点,埋设深度误差控制在± 5mm 以内。浇筑后 72 小时内每小时采集一次数据,之后每 2 小时采集一次。当监测到内外温差接近 22% 或降温速率超过 2∘C /d 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2.3 智能养护控制系统
系统由 PT1000 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精度 ±0.1∘C )、LoRa 无线传输模块和PLC 控制器组成。当监测到温差大于 20℃时,系统自动启动 5-10kW 热风机进行温度调节;当温差小于 10% 时自动关闭。该系统可减少 80% 的人工养护工作量,并使混凝土强度达标时间缩短3-5 天。
2.4 精益施工组织方案
基于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将大体积混凝土划分为 2-4 个浇筑区,配备1-2 台泵车(输送能力 30-40m3/h )。采用分层浇筑工艺,每层厚度控制在 300-500mm ,层间间隔时间不超过 2 小时。振捣棒布置间距不大于 500mm ,确保混凝土密实度达到 99.5% 以上。
2.5 综合抗裂技术体系
在应力集中区域设置 Φ16-20mm 抗裂钢筋网,间距控制在 150-200mm 。在筏基与垫层之间铺设PE 膜滑动层,使约束系数降至0.3-0.4。通过这些措施,可将裂缝宽度控制在 0.2mm 以内。
3. 技术适用范围
本技术体系适用于核电站三类主要混凝土结构:动力设备基座(2000-10000m3 )、核安全相关结构( 8000-15000m3 )、辅助设施基础( 3000-12000m3 ),此外,该技术还可推广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基础、大型体育场馆等民用工程中的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4. 技术原理
4.1 温度场与应力场分析理论
基于傅里叶热传导方程建立温度场控制方程,通过数值求解可预测混凝土3-7 天内达到温度峰值。采用弹性徐变理论计算温度应力,当计算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2.0-2.5MPa)时,需及时调整施工措施。
4.2 施工工艺优化原理
采用斜面分层浇筑工艺,坡度控制在 1:6-1:10 之间。通过掺加粉煤灰( 30%-40% )和矿粉( 20%-30% )降低水化热。泵车数量按公式 N=V/(Q×t×K) 计算,其中K 为安全系数,取1.2-1.3。
4.3 智能控制算法
传感器数据通过 RS485 总线或 LoRa 无线网络传输,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消除干扰信号。系统设置三级控制阈值:
预警阈值:温差20℃或降温速率 1.5cC /d
启动阈值:温差22℃或降温速率 2.0% /d
停止阈值:温差10℃或降温速率 1.0% /d
通过这种闭环控制方式,实现对混凝土养护过程的精确调控。
5. 施工流程与要点
5.1 标准施工流程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数据收集、模型建立、施工方案编制与审批
现场准备阶段:材料设备进场、钢筋模板安装、监测系统调试
混凝土浇筑阶段:原材料检测、分层浇筑、振捣密实
养护监测阶段:温度监测、养护措施实施
验收阶段:质量检测、资料归档
5.2 关键控制要点
1. 数据收集要求:
地基平整度偏差 ⩽5mm
水泥7 天水化热 ⩽270kJ/kg
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 15-25‰
2. 模型计算参数:
基岩恒温层温度设为 15-20‰ 表面对流系数取5-15W/ (m2⋅K) 重点关注区域温度 ⩽65% 、温差 ⩽25%
3. 钢筋模板施工:钢筋马凳间距 1.5-2.0m 模板支撑立杆间距 600-800mm 模板预压合格后方可浇筑
6. 结论
本研究针对核电站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施工技术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通过有限元模拟技术,实现了对温度场和应力场的精确预测;
(2)采用智能监测与养护系统,大幅提高了温控精度和施工效率;
(3)优化后的施工组织方案显著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4)综合抗裂措施有效控制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工程应用表明,该技术体系可使混凝土裂缝率降至 0.1% 以下,施工工期缩短 15%-20%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专家鉴定,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适用于核电工程,也可为其他领域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GB/T50476-2019.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2] 王 海 涛 . 核 电 站 超 大 体 积 混 凝 土 温 控 技 术 研 究 [J]. 施 工 技术 ,2022,51(12):89-92.
[3] . 阳江核电 5 号机组常规岛施工技术报告 [R]. 2021.
[4] CEB-FIP. 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 [S]. 1990.
[5] 李 明 . 基 于 BIM 的 大 体 积 混 凝 土 施 工 组 织 优 化 [J]. 建 筑 技术 ,2023,54(5):586-588.
[6] 张伟 , 刘强 .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J]. 混凝土 ,2021(8):145-148.
[7] 陈志强. 核电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20.
[8] ACI 207.2R. Effect of Restraint, Volume Change, and Reinforcement on Cracking of Mass Concrete[S]. 2007.
[9] 黄卫东 .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J]. 水利学报 ,2022,53(3):312-320.
[10] 国家能源局 . 核电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NB/T 20303-2014[S].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
郑晓飞,1989 年 10 月出生,本科学历,工程师,核能事业部高级主管,从事核电工程建筑技术管理及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