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讨论式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韦智芳

玉林市福绵区沙田镇中心小学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其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创设、评价总结环节中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小组合作学习也逐渐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缺乏讨论环节、合作讨论内容偏离主题等。怎样切实发挥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最大价值,是当前很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就小学语文讨论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研究,并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突出讨论主题,强化探究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部分语文教师仅仅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看作为教学任务,所组织学生进行的内容讨论缺乏针对性和探究性。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动讨论时间较少,在简单的对话交流以后便进入到成果汇报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停留在表面,难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互动讨论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基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为主,利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更具特色的讨论话题,给予每名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文章教学过程中,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的讨论话题,即“司马光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这一话题简单明了,学生只需要在熟读课文以后便可以与同学开展互动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司马光通过砸缸,可以看出其具有聪敏机智、沉着冷静的品质”。随后小组成员则需要根据讨论成果完成总结。

二、明确合作目标,提高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基于小组合作讨论,每名学生均可以表达自我学习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悟,能够与同学和教师展开互动讨论。基于这一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与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相适应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利用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问题,这同时也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基础。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为例,在讨论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明确文章的主要思想。这篇文章阐述内容以世界科技水平发展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感受一百年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幸福。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将一百年来人类科技发展进程精准表述出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强化教师指导,展现主体地位

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逐渐被关注,从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化学习、自主化探究,而语文教师则需要在一旁进行帮助和指导,将主体权利交还给学生,并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小学生学习思维的最大化延伸,促进其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讨文章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比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加深学生对文章意境的体会,掌握利用不同的描写手法反映文章的核心思想。通过小组内的互动讨论,学生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革命军人的铮铮铁骨,感受“军神”的坚守与担当,真正了解并传承革命精神,随后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文章脉络,强化学生文本的解析能力,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简单而言,将讨论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实现对传统教学结构的转变,对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师需要精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要领及内涵,了解讨论式合作学习模式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更具创新的互动模式,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秀明 .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J]. 教师教育论坛 ,2019(10):46-47.

[2] 吕俊改 .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J]. 散文百家(下),2019(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