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农耕教育开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

张颖秋

昆山开发区世茂幼儿园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今后祖国的建设情况。农耕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耕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利用家园共育,为幼儿打造一个接受农耕教育的环境和空间,让幼儿可以树立劳动意识,形成劳动精神,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元;农耕教育

一、利用家园共育积极开展幼儿园农耕教育措施

(一)家园共育,传承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有必要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共同传承农耕文化。幼儿园要做好幼儿家长的教育宣传工作。宣传是转变家长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幼儿园可以要求教师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利用多种途径为幼儿家长渗透和普及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家长对农耕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并提高对农耕文化的重视程度。

(二)家园共育,挖掘农耕资源

通过对幼儿生活的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非常多的农耕资源正在等待着挖掘。因此,幼儿园和家长要一起合作,共同为幼儿挖掘农耕资源,让幼儿可以在农耕教育资源的影响下加强对农耕文化的学习,掌握农耕文化的核心知识。

首先,幼儿园要求幼儿教师认领自己班级的种植区。在种植区,幼儿可以体验劳作,可以提高动手和观察能力,可以拥有一个美丽的田园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心归自然,一起成为田园生活真正地主人。为此,幼儿园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喜好和兴趣,每个种植班级认领种植区域体验种植,并以照片、观察日记等形式做好记录。各班需积极探索一年四季蔬菜、瓜果、花卉等的种植规律和方法,同时必须用好每一寸土地,做到最大化的利用,根据种植区实际的播种、丰收等不同阶段,可设计和组织班级的参观、体验、义卖、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1]。其次,幼儿园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加强对饲养区域的挖掘。幼儿阶段的幼儿都十分喜欢动物,而且富有同情心,教师可以和幼儿家长一起加强对饲养区资源的挖掘,比如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一起监督和帮助幼儿饲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体会饲养动物的艰辛以及需要付出的耐心,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发展幼儿的爱心。最后,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敢于探索。幼儿园农耕教育工作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农耕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要敢于探索,善于发现和总结,及时地积累生活和学习中的农耕教育资源,并在幼儿园农耕教育中进行应用,让幼儿可以系统地接受更加全面的农耕教育。

(三)家园共育,营造农耕环境

环境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基于环境的重要性,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为幼儿营造农耕环境。

首先,加强走廊农耕文化环境建设。走廊环境是对幼儿开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新时期幼儿教师可以加强对走廊环境的创设,以农耕文化为着力点,积极地加强对走廊农耕文化环境的建设,比如在幼儿园走廊中张贴一些与农作物相关的图片,摆放一些与农作物相关的书籍,投放一些与农作物相关的标本,让幼儿可以在走廊环境中加强对农耕文化知识的学习,接受潜移默化的农耕教育,促使幼儿对农耕文化有不同的认知与了解[2]。其次,加强对读书角农耕文化环境建设。读书角是幼儿阅读和学习的乐园,在这里,幼儿可以阅读不同类型的绘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故事,可以感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在农耕教育中,教师可以加强对读书角农耕文化环境的的创设,在读书角中为幼儿投放《丰收:献给孩子的农耕文明画卷》《跟饭团一起插秧》《我爱我的家乡》等农耕主题的绘本。以《丰收:献给孩子的农耕文明画卷》为例,该绘本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脉络,采用“用人物讲故事,用故事讲知识,用知识讲文明”的模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中华农耕文明演变,向幼儿展示了20多个省份的农业、农村、农事、民俗,为幼儿情景再现不同地域的农耕文明。幼儿在图书角阅读这些绘本故事,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并提高对农耕文化的热爱程度。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地设计与农耕文化主题相关的海报以及艺术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呈现,也可以鼓励幼儿打开思维,利用手工制作一些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作品,让幼儿体会农耕环境布置的乐趣,并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家园共育,完善课程评价

评价是农耕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幼儿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也可以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接下来的教育工作创造条件。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课程评价环节的关注,不断地完善农耕课程评价,保障农耕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首先,丰富农耕课程评价主体。在过去幼儿教师是参与农耕课程评价的主要人员,但是教师在农耕课程评价方面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为了组织开展好幼儿农耕课程,新时期幼儿园可以丰富农耕课程评价主体,让幼儿家长以及社会中的其他主体都可以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都十分的了解,能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作出评价,所以幼儿教师可以引入不同的评价主体,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在农耕课程评价中的优势,提高农耕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其次,丰富农耕课程评价指标。在农耕课程评价中,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创新教学评价理念,不仅关注幼儿对农耕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关注幼儿是否具备农耕思想,是否具备劳动意识,是否能够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等,通过对农耕课程评价指标的丰富,能够指导幼儿更加科学地学习农耕知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3]。最后,教师和家长要构建更加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幼儿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因此,在农耕课程评价方面教师和家长也要及时地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幼儿可以在农耕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有必要将农耕课程评价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二、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部分,而幼儿园又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新时期我国十分关注幼儿农耕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园农耕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幼儿教师与家长展开合作,一起开展好农耕教育活动,让幼儿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提高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并珍惜劳动成果,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支持与帮助下,幼儿园农耕教育工作将会朝着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幼儿对农耕知识与文化也更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陈瑜.走向生活的幼儿劳动教育——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5,(02):140-142+148.

[2]张冰.浅谈农耕文化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种植活动[J].新班主任,2025,(02):29.

[3]徐婉婷,刘霖芳,马聪.农耕文化融入乡镇幼儿园教育的价值、境遇与实施策略[J].公关世界,2025,(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