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搭建支架复述故事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应用探索

作者

季宏

乌海市实验小学 内蒙古 乌海 016000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支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故事复述教学中得到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适时支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复述技巧。通过关键词复述法、图表辅助、角色扮演等手段,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维条理性、激发创造力,并对故事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支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从而有效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故事复述、语言表达、思维条理性、角色扮演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语文教学对其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故事复述作为重要的语言训练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故事情节,也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支架式教学法通过适时的教师支持,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复述技能的有效框架,尤其是在复杂故事的教学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教学效果。

一、支架式教学法在故事复述中的应用背景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在这一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工具,更是思维训练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基础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为故事复述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起点。故事复述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其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复述故事,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还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此外,故事复述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享受故事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支架式教学法来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适时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超出其独立能力范围的任务。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逐渐减少支持,促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在故事复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支架,如提问、图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逐步帮助他们掌握复述技巧,最终实现自主复述。这种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实践和反馈,最终达到自主学习和独立完成任务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法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故事关键词和情节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构建故事的框架,再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深入挖掘故事的内涵和情感。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包含多种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故事内容,为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故事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支架,如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或者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境。这些教学支架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故事,还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二、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复述的教学策略

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故事复述教学中,关键词复述法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故事的核心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的“愿意、为难、吃惊、难为情”等词汇,教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情节的变化,还能使复述更加条理清晰和生动。学生在抓住这些关键词后,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故事情感的转折,从而提升复述的表达能力。除了关键词复述法,图表和图示的使用也是提高学生复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故事的主要事件、人物关系和时间顺序等信息图形化,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个环节的联系。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简化了复杂的故事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故事的脉络,从而在复述时保持思路的连贯性,并加深对故事内容的记忆。

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作为一种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在《方帽子店》和《漏》等故事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心理和情节发展。这种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促使他们通过肢体语言、语气和表情来表达故事内容,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在《方帽子店》教学中,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感受店主与顾客之间的互动,体验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和转折;在《漏》的教学中,学生则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动机,还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此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结构,帮助他们把握故事的脉络,使复述更加清晰和准确。对于《漏》和《枣核》这类民间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帮助他们准确地复述故事内容,并培养学生抓住故事要点的能力。在梳理故事结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每一部分的功能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复述故事,并在创作时能够清晰地构建自己的故事框架。

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和交流复述故事的方法和经验。通过这种同伴间的交流,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帮助彼此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复述技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增强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支架式教学法在故事复述中的实际效果分析

支架式教学法在故事复述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关键词复述法,学生能够抓住故事中的核心词汇,更加精准地把握故事内容,并用这些关键词组织语言,使复述更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在表达时的语言规范性和条理性。与此同时,借助图表和图示辅助复述的策略,学生能够直观地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逐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复述故事时能够有序地展开叙述,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帮助他们深入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故事情节的推进。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复述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复述故事,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故事结构的梳理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从而在复述时做到更加准确和完整。这种结构化的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复述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构建自己故事时积累了经验。

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分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交流复述的技巧和方法,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获得启发,理解不同的复述角度。这种交流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整体而言,支架式教学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结语:

支架式教学法在故事复述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持,促进了学生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关键词复述法、图示辅助、角色扮演等策略,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逐步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拓展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领域,结合不同故事类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更为精准的教学支架,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琳.基于支架搭建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6):45-49.

[2]张静.小学语文故事复述教学的支架搭建模式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7):32-35.

[3]李芳.支架搭建理论在小学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22,(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