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策略研析

作者

王海娟

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 041000

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支撑,可以共同推进学生的成长。当今社会,学生更容易接触的并不是劳动过程,而是劳动成果。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很少实践,对劳动的认知也没有很全面。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劳动教育相关,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所以,教师在实际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注重融入劳动教育,以此使得学科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并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一、深挖教材资源

诚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创新改变生活、多彩的职业等。要想确保劳动教育可以巧妙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探寻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点,使其可以成为融入劳动教育的切入点[1]。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时,教师就可以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劳动理念入手,通过为学生播放环卫工人清扫街道、交警指挥交通、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等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劳动者所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参与校园清洁、帮助邻里等,将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主要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模拟相应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更为直观与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紧密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情境,使得学生可以对教学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2]。如此,便可以使其在身临其境中理解劳动的价值,并主动参与劳动,增强责任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时,教师就可以以“创新在劳动中的体现”为主题,创设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劳动场景。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创新型的劳动工具或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视频资料,包括智能扫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在劳动中的重要性。而后,引导学生分组按照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来改进场景中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并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通过教学情境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还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组织课外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实践是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关键。要想使得学生在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领悟劳动的价值,教师就需要注重组织课外劳动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体验劳动过程,从而深化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3]。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多彩的职业》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或企业,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不同职业者的劳动过程。在活动前,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与工厂或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确保学生可以安全、有序地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工厂或企业的员工为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乐趣。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与员工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了解社会的多样性,还能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在参观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也应不断探索更多创新的育人策略,以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敬单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4,(25):68-70.

[2] 黄舜民 .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J]. 家长 ,2024,(22):91-93.

[3] 谢晋 .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4,(1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