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法与育人价值探析
郭旭亮
阿克苏市第三高级中学 843000
引言
高二年级是学生学业承转与心理成熟的关键阶段,学业压力叠加自我认同探索需求,易引发焦虑等心理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要注重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而体育课堂以身体活动为载体,具备体验式、互动性的独特优势,可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域。当前高二体育教学多聚焦技能传授,对心理教育的融入缺乏系统性设计,因此,探究二者融合的实践方法与育人价值,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高中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价值
在高二年级体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维的育人价值,要从学生个体发展、学科融合和学校建构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认识。一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意义。通过渗透使学生的高二阶段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环境更良好,改善高二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以更专注于高考学习过程;二是学科融合发展价值的意义。高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了“身心健康”素养,突破了单纯地认为“体育是锻炼人的体能”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实现两者相融合的价值目的;三是构建积极、健康校园心理环境的价值作用。相比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对心理课堂开展不足的部分予以补充,帮助更多有心理负担的学生调整自身心理,以更好地适应高二的学习,并对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起着重要助推作用。
2. 高中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法
2.1 课前:精准铺垫 —— 心理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双向匹配
课前围绕着“学情诊断 - 目标协同 - 资源预备”三条渠道建构,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为体育课堂良好开端奠定良好基础。一是结合高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诊断,采取多样化采集数据方式。如在学生参与的课前第 1 周内开展,采用简单的心理量表对中学生存在的学业焦虑进行测评,如《中学生焦虑自评量表简化版》;与班主任建立配合沟通机制,了解近期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二是注重两方面的目标协同,运动技能与心理素养,避免出现割裂,使得两个方面形成统一目标,达到育人目的。如设计一节高二年级篮球单元“双手胸前传球”,在技能目标设定时设为“能规范完成双手胸前传球的动作, 80% 的传球是正确和准确的”,而心理目标与之匹配“在练习的小组传球时,积极主动说出自己想法,提升表达与交流的信心”。三是在预备上设计针对性心理小课堂和相应资源,注重“工具性”和“特色性”的统一,准备多样心理教育资源包,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工具包中包含可以辅助老师在授课时对学生进行情绪调动和引导的情绪锚定卡,每张卡上有表示情绪的文字如平静、紧张和坚定,在其下方配有学生表示该情绪的身体动作,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更好的做好课前准备。
2.2 课中:分层渗透 —— 从身体活动到心理引导的自然衔接
课中环节需遵循“身体参与 - 心理觉察 - 素养生成”的逻辑,按热身、主教学、放松三个阶段分层渗透,确保心理教育与运动过程的自然融合。首先,热身环节需突破传统体能预”模式,设计“情绪律动操”实现心理破冰:学生围成圈,跟随教师指令做基础动作,同时需用语言或表情表达当下情绪,后续学生需模仿前一人动作并回应其情绪。其次,主教学环节需按运动类型差异化设计心理引导策略,强化针对性。针对体能类运动,如高二 1000 米跑,采用阶梯目标 + 情绪联动记录:将跑步过程分为起步适应期、中途坚持期、冲刺突破期,每个阶段设定小目标;针对技能类运动,实施失误正常化 + 积极反馈:教师先示范故意失误,如运球时故意让球脱落,并讲解失误是技能学习的正常环节,老师初学时常因手眼不协调失误,关键是找到问题;随后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要求组内成员在同伴失误时,先指出 1 个优点,再提出改进建议。该策略打破高二学生怕失误被嘲 的心理障碍;此外,放松环节需实现身心同步放松,采用正念呼吸 + 情绪复盘:学生呈坐姿或卧姿,教师用舒缓语气引导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吸气时感受腹部鼓起,呼气时感受肩膀下沉……,帮助学生将运动中的心理体验显性化,强化心理品质的生成。
2.3 课后:延伸巩固 —— 让心理引导走出课堂
课后阶段要打造“个体反思 - 群体分享 - 家校协力”的闭环模式,让心理教育由课堂向家庭延伸。首先,设计“运动 - 心理迁移日志”,采用结构式迁移模板,包含运动数据记录、情绪变化轨迹和心理品质迁移设想等内容,教师则每周收取学生填写的迁移日志,并就学生的迁移设想给予批注与反馈;然后定期开展体育心理沙龙活动,每两周 1 次,结合特定的主题如“运动解压小妙招”,由学生分享 “运动 - 心理迁移日志”中的实例,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对策,再由教师总结与补充科学方法;最后推进家校的心理运动任务,设计适配于家庭的活动,如 “周末家庭羽毛球双打赛”,要求比赛结束后家长、孩子相互交流“你最欣赏别人身上什么素质”,这样既保证了孩子坚持的运动生活,也借由这一过程提升了孩子们对自己的价值认知。
总结:本文在研究体育与心理融合育人价值的同时,注重探究体育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方法,其成果为一线教师开展体育运动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学依据提供理论指导;探索出课前准确有效诊断、课中不同层次精准渗透、课后巩固拓展的课时方法;实践方法形成闭环,有效促进运动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文章研究高二体育与心理融合的问题,提供学术性方案,提升融合精准度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雁 . 高中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实践与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0(5):40.
[2] 袁旭 . 刍议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C]//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