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及产业发展分析与研究
杨佩 尤国强 焦永禄
西安翻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105;西安讯飞超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76
1 .引言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语言服务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人工智能翻译新技术的发展带来行业变革的同时也改变了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多语言翻译需求体量迅速激增,而与之同时增长的是大众对翻译速度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 翻译的深度融合和深化发展促使翻译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供需关系、市场机制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在技术驱动下,翻译技术的专业化、流程化、自动化、智能化、云端化等现代特征日趋显著,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已经成为翻译产业必须面对的新的时代命题[1-2]。
下面本文将根据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目前存在问题,给出我省在该领域进行决策布局和发展建设的对策建议。
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7年,我国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人工智能作为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焦点方向,已被我国赋予重要的战略地位[3-4]。
另外,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应用场景方面,目前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合作日趋深入,对多语言翻译的需求也快速增长。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提升多语种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可有助于国与国之间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5-6]。
据《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机器翻译在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国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已达252家。人工智能翻译是语言服务行业的新业态、新经济,市场规模巨大,行业前景广阔。从语言服务行业市场规模来看,有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语言服务行业市值已增长至548~577亿美元,欧盟国家的语言服务业产值约占全球的 49% ,美国约占39%。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数量达到9656家,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806家,企业总产值也一直稳步增长,达到554亿元,与2019年相比上升 725.6% 。由此可见,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语言服务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市场前景广阔[7-8]。
另外,从产业预测统计视角来看,到202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90572亿美元,需要的语言服务体量将达到8861.14亿元产业规模。按照我国过去23年语言服务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到2025年产业规模大约可达10363.8亿元,对外贸易对语言服务产业的需求高达 16.96% 。由此可见,我国语言服务发展呈现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因此,在万亿市场规模之下,推进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和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十分显著。
2. 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及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方面,虽然机器翻译已成为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在同声传译的场景下,为了降低翻译的延迟,模型需要在输入语句不完整的情况下输出译文,使用户能低延迟地收到高质量的翻译结果;除文本外,有时还存在图像、视频等其他模态的数据可供翻译模型使用,翻译系统可进一步融入这些信息以提高翻译质量;为了提升翻译速度,使用非自回归模型对翻译概率独立建模,能够并行解码出整句译文,但该方法会出现严重的漏译、过译现象;在对篇章文本进行翻译时,为了保证译文的一致性,应同时考虑上下文的信息;存在低资源的领域内数据和高资源的领域外数据时,为了提升模型在领域内的翻译质量,需要对领域外数据也进行合理利用;在多个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训练多语言翻译模型可以大幅减少所需的翻译模型数目,同时提升低资源语言的翻译质量。
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百度翻译和有道翻译的译文质量已具备一定水准,但与谷歌翻译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对于中国参与机器翻译研发的高科技公司而言(如百度、网易、腾讯、阿里巴巴等),如果想在机器翻译领域有所突破,必须进一步缩小在神经机器翻译领域与国外核心技术间的差距[9-10]。
另外,在人工智能翻译产业发展方面,目前诸如百度、联想、科大讯飞、搜狗、小牛翻译等较大规模人工智能翻译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而陕西省内目前还没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翻译类高新技术企业。
3. 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及产业建设发展对策建议针对上述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基于热点技术,研究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翻译模型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热点和算法模型方面,应加快开展如下研究:
(1)探索人工智能翻译方面的前沿理论与技术,依托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人机交互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技术,研究语言区块链技术、机器翻译议前议后编辑等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热点的深入研究,着力打造具有一定优势和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本土企业。
(2)结合陕西本地产业应用需求,探索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在具体场景中的落地模式
在人工智能时代,通用的翻译软件已很难满足多种不同翻译活动的需求,而个性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定制服务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和认可。因此,应聚焦陕西产业化应用需求,在跨境贸易、旅游、文化翻译、多语言会议等场景中,结合大数据资源 领域自适应技术,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结构化的可用数据,满足多领域、多场景的特定翻译需求。另外, 过多模态数据训练(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网页等)构建专家翻译系统,以帮助实现人工智能翻译能更快地找出专业术语,并创建相应的术语资源库,从而令人工智能翻译能够有针对性地对翻译资料进行预处理。
(3)持续丰富我省人工智能翻译技术软实力,构建陕西人工智能翻译产业生态逐步丰富陕西本地人工智能翻译专家资源库,引导高校、社会、企业等各类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专家通过论坛、峰会等活动形式,加强技术和方法交流,共同为人工智能翻译发展建言献策;协同发展和构建陕西完善的人才梯队,引导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等不同层次的人才进入人工智能翻译产业序列;筛选获得过融资或者国家、省级人工智能翻译相关认证奖励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推动其与陕西相关高校、企业优先合作,鼓励分享智能翻译企业需要的非涉密数据,推进智能翻译产业化升级;通过产业政策的正向引导,树立行业标杆,促进良性发展,打造陕西人工智能翻译创新示范;聚拢以央国企、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行业资源,盘活企业带动优势,形成陕西人工智能翻译行业的技术、人才、平台、场景资源库。
4. 总结
总之,为了更好的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行业的变革和需求,更好地迎接新挑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传统翻译技术及产业所处的历史变革关头, 积极求新求变,以应对翻译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趋势。为此,我省应积极组织开展前沿人工智 能翻 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工作,整合行业、人才资源,助力人工智能翻译产业创新发展,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做好筹划布局工作。
致谢
本文研究工作受到人工智能翻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资助。
参考文献
[1]杨运,王健芳.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翻译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0):31-33
[2]肖高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9):170-171+177.
[3]包艳艳,王宝妮.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产品世界,2024,31(10):55-58.
[4]王珍珍.数字时代机器翻译引发的问题及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6(05):44-54.
[5] 张菊玲.AI 人工智能翻译中结合模糊算法与改进注意力机制的分析[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4,(08):223-227.
[6]许文胜,刘巧玲.人工智能在应急语言服务中的应用与展望[J].山东外语教学,2024,45(01):33-43.
[7]邸一鸣.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设计和实现[J].信息记录材料,2024,25(01):172-1
[8]潘雷.人工智能翻译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英语,2023,(16):64-67.
[9]梁君英,刘益光.人类智能的翻译能力优势——基于语料库的人机翻译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03):74-84+147-148.
[10]郭心怡,郑嫣然,穆子君,等.人工智能翻译发展探源及应用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23,(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