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作者

余兰

四川省仁寿县方家镇曲江小学校

随着小学年级的升高和学习任务的加大,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渐降低,甚至出现懈怠表现。如果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及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味,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无趣、疲惫。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科目,需要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实践应用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教学偏于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不愿意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仅仅只是讲授课堂上的知识,不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提升。

一、创设有效情境,促进深入思考

就小学生来说,实际生活以及周围发生的事比教材课本中的知识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这种直观性的事物认识方式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即更喜欢灵动可感的载体来认识和学习知识,从而形成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的成长规律与特点来设计符合其思维发展的模式方法,创设科学有效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减法”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窗外的树来举例,假设树上原本有 5 只小鸟,飞走了 3 只还剩下几只?以一个简单的情境来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教学当中,并激活思维。相比于单纯的文字呈现,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并很快地得到正确答案。而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行追问,比如“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5-3=2 这种方式来表示的事情?”根据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整堂课,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与方法,而且还在实际情境中充分利用到了自身的生活认知经验,学会如何有条理地进行自我表达。

二、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日常技能

实践与应用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通过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将数学视为一种抽象的学科,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中。项目学习是一种强调实践和合作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样他们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数学建模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实问题,这要求他们分析问题、提出模型,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实际问题解决则侧重于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预算管理、时间规划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数学竞赛则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这些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仅在数学领域,也在生活中更具信心和自主能力。通过实践与应用,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从纯粹的学科转化为一种有意义、实用和激动人心的工具,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更全面的数学素养。

三、设计预习知识,优化课堂设计

小学生在上数学课之前需要对这节课需要学的数学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是小学生初步找到数学问题难点以及发现问题,之后带着问题进行听课的时候,在上课期间学生们进行讨论与交流,小学生掌握了学习新知识内容的整个过程。小学生养成了优良预习习惯,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所以,上课之前进行预习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做好上课之前的预习,可以结合所要讲解新知识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之后根据小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所要预习的知识内容,列出预习课堂教学大纲,让小学生知道自己预习的知识,怎样进行预习,让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只有这样既锻炼了小学生自主学习性和拓宽思维,同时还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巨大压力,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之,新时代的小学生有着更加丰富的学习需求,而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相对应的展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凸出发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且枯燥,进而也给学生们深入理解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就要能够充分学习现代教育的相关精神,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进而做到教学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最终争取有效促进学生们的全面成长和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亚东 .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J].魅力中国 ,2019,(52):338.

[2] 黄华中 .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2017,(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