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过度解读及其解决路径

作者

闫国超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 620599

一、过度解读与合理解读的核心差异

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关键环节,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际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解读应当以文本为依据,通过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系统阐述,帮助学生掌握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倾向,思想内涵以及价值取向,从而达成深度理解的目的,而过度解读则会脱离文本本体,仅仅依靠局部细节展开主观推测,或者过于依赖外部资料而忽略文本本身的逻辑,甚至违背历史语境作出错误判断,最后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会跑偏。

当下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实践当中,过度解读的情形比较普遍,在讲授《哦,香雪》的时候,有的老师只把香雪回复同学问题时候的心境改变当做“爱慕虚荣”,没深入探寻她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外界的好奇,从而引发认识出现偏差;而在分析《祝福》之际,一些教师仅仅突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经济因素,而且认为“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忽略掉鲁迅对于封建礼教“吃人”实质的强烈批评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如此解读不仅背离了文本的核心主旨,而且还削减了文章的思想意义和美学品质。

过度阐释现象的源头可上溯到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以及它在本土语境下的误读,特别是对“作者已死”的片面理解,造成文本解读脱离了其特定语境与创作意图,当下语文教育界提倡的“多元解读”理念也难脱干系,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偏爱用跨学科视角剖析经典作品,把《祝福》放到社会学或者经济学框架下研讨,虽然拓宽了解读视野,却也许会削减语文课程的语言核心地位和文学特色,把课堂变成缺少明确目的的泛化讨论场所。

二、合理解读的核心原则与实践路径

(一)回归文本本质:坚守解读根基

诠释文本核心思想的重点在于,所有推导结论都要依照原文实证材料来进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学作品既包含语言艺术又包含思想内涵,解读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作品的语言特点,结构布局以及形象塑造,细致分析各个词语和句段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全面掌握作品的整体意义。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为例,“立”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比较作者另一首作品《虞美人·枕上》中的“坐”字,“坐”营造出静谧又私密的氛围,符合抒情主体的情感状态,“立”则表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词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意气相契合,如果脱离具体语境单纯凭借个人体验来解读“立”,就容易偏离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误读,文学鉴赏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不能孤立地分析局部细节,而忽视了全篇联系,解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立”字时,要联系“地球边上”的空间语境,探究“立”字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它既展现出个体融入自然的宏愿,又暗藏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保证阐释紧扣文本主旨。

(二)遵循内在逻辑:规范的引申与推导

本研究的论证过程要依照材料本身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框架展开,不能随便添加一些无关假设或者忽略关键部分,人教版鲁迅作品是经典的教学范例,它的故事情节推进和人物形象刻画都跟主题思想密切相关,所以解读的时候就要重视这种结构上的联系以及其中包含的深层含义。

鲁迅小说《祝福》《孔乙己》以及《阿 Q 正传》里角色的死亡方式有着明显的艺术特点和内在逻辑区别,祥林嫂在“祝福夜”悲惨结局体现出封建礼教无形束缚的残忍性,孔乙己因为“断腿”而亡,突出传统文人群体尊严丧失的社会根源,阿Q 式的“滑稽死亡”利用荒诞手段深刻探究民族精神麻木的主要特征,如果随便改动情节先后次序,就会损害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有机联系,而且会削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批判力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构,保证各个环节的剖析都有充足的根据,不能脱离文本基础进行过度解读。

(三)还原历史语境:防止解读错位

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产物,其阐释应放在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不能用现代观念进行“古今对比”的解读。人教版教材选录的古典诗词及近现代文学文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和艺术价值。

要阐释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红楼梦》(节选)里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观念的批判,就务必还原曹雪芹所处的封建社会语境,处于“忠君”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贾宝玉的言论表现出革新特征,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同,目的是抛弃为“虚名”而舍弃生命的旧观念,如果脱离历史语境,只用现代“个人主义”视角解读,就会曲解文本意蕴,引发过度阐释,同样,《诗经·静女》,《涉江采芙蓉》等古诗词的解读也要联系先秦到汉末的社会文化环境,探究其中蕴含的爱情观念和生命意识,保证解读的准确性和历史真实感。

(四)思辨性解读:培育理性认知能力

思辨性解读是合理阐释的基石,质疑、比较、推理论证等方法既能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又可防止片面化或绝对化的认知局限,在人教版教材里,人物形象往往带有多种特性,这给开展思辨性解读赋予了理想的条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学生对林冲形象存在“怯懦者”与“刚毅斗士”的二元化认识,课堂讨论时,教师可围绕“林冲为何在杀陆谦时发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究:从“情理”角度分析陆谦之罪,阐述林冲反抗行为的合理性;把林冲的主动复仇行为同祥林嫂的被动屈从行为相比较,显示两者精神特质的本质差别,加深对“英雄”内涵的认识,这个教学环节符合文本主旨,而且引领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防止出现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解读倾向。

总结:高中语文教学里,文本解读要妥善处理好“多元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出现片面或者过度阐释的情形,依照人教版教材,如果能够遵循“紧扣文本、注重逻辑、还原语境、提倡思辨”的基本准则,就可以让解读过程更加符合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提升审美鉴赏水平,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完成由浅层表达向深层探究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杨宁.看不见的文学:文学如何“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212,213.

[2] 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合肥:黄山书社,2019:14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