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地理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探索
艾晓慧
榆林市第一中学719000
一、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要求“结合乡土地理内容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强调通过真实场景的观察、调研与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 题的能力。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兼具干旱半干旱气候、能源资源富集、生态治 元地理特征,其乡土地理资源不仅涵盖独特地貌与人文景观,更包含“沙地变绿洲”“资源型城市转 ”等鲜活实践案例,为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当前,榆林地区地理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乡土地理资源碎片化应用”等问题,系统探索基于榆林乡土地理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榆林乡土地理资源的分类与价值挖掘
榆林乡土地理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按“自然—人文—生态”三大维度分类梳理,明确其在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功能定位,为后续路径设计奠定基础。
(一)自然地理资源:聚焦“过渡带”地貌与气候特征
榆林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过渡带,地貌以黄土梁峁、沙地、河谷为主,气候兼具温带季风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观察自然地理规律的理想场所。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首个即将消失的沙地,可用于观察风沙地貌、植被恢复与沙化治理;无定河河谷能助力分析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水文特征对沿岸农业的影响;黄土梁峁区可通过实地测量坡度、土壤厚度,探究水土流失与地形、植被的关联。同时,榆林年均降水量 300 -500mm,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开展“家乡气候观测”实践,能让学生直观理解干旱半干旱气候对农业种植结构(如耐旱作物糜子、谷子种植)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资源:立足“能源与文化”双特色
榆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与陕北文化核心区,人文地理资源与地理原理深度契合。神府煤田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基地,可调研煤炭开采流程、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及生态挑战;榆林光伏产业园能探究沙地资源与清洁能源开发的结合模式,理解“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转型路径。在文化方面,榆林古城可分析古代城市选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依托无定河取水、利用城墙抵御风沙与外敌);陕北窑洞能考察传统民居与气候、地形的适配性(如窑洞“冬暖夏凉”的保温原理与黄土直立性特征的关联)。
(三)生态地理资源:突出“治理与可持续”实践案例
榆林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沙化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如今成为“生态治理典范”。红石峡生态公园可观察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的共生模式,分析“乔灌草结合”的固沙效果;淤地坝工程能调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对比坝地与坡地的土壤肥力、粮食产量差异。无定河国家湿地公园可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探究湿地对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的功能;榆林能源循环经济园区能了解“煤—电—化工”循环模式,理解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基于榆林乡土地理的地理实践力递进式培养路径设计
结合初中、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差异,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设计三阶段培养路径。
(一)基础学段(初中):感官体验型实践,建立乡土地理认知
初中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实践活动聚焦“直观观察、简单记录”。组织“无定河沿岸地理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植被类型、土壤颜色,记录河流水量、流速变化;开展“榆林古城地理探秘”,让学生观察古城墙走向与地形的关系、古城内水井分布,思考地理环境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同时,开展“家乡气候小调查”,学生记录气温、降水、风向数据,绘制简易气候图表,对比教材气候类型特征,初步理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二)高中学段:深度探究型实践,提升地理分析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抽象思维与系统地理知识,实践活动以“问题导向、专题探究”为核心。在“能源转型专题”中,学生走访神府煤矿,查阅统计数据,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转型建议并撰写报告;在“生态治理专题”中,对比毛乌素沙地不同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土壤含水量,采访技术员,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治理效果并制作 PPT 汇报。此外,引入 GIS、遥感技术,对比榆林沙地面积变化,分析“交通—资源—城市”的空间关联,提升技术实践能力。
(三)课外延伸(研学/社团):综合应用型实践,链接社会实际
通过研学旅行与社团活动突破课堂限制。设计“榆林地理全景研学路线”,涵盖生态、能源、文化、水土保持四大模块,学生完成“任务单”,拍摄照片集、采访记录,撰写研学报告并提出家乡发展建议。在“榆林水资源保护”社团活动中,学生检测无定河支流水质,走访沿岸村庄,结合“水循环原理”撰写保护建议,提交给当地环保部门,部分建议联合社区开展宣传活动。
四、榆林乡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保障机制(一)资源整合:搭建“校地合作”平台
与榆林市自然资源局、气象局等部门建立合作,获取权威数据,邀请专家指导实践方案;与本地研学基地共建“地理实践教育基地”,签订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为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与专业支持。
(二)师资建设:提升教师乡土实践指导能力
开展“榆林乡土地理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知识储备与实地指导技巧;建立“地理实践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合作开发《榆林乡土地理实践手册》,形成标准化教学资源。
(三)评价体系:构建“过程+结果”的多元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实践表现,采用“活动记录表”“互评表”“教师评语”记录;结果性评价结合实践成果,关注科学性与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态度。同时,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校外专家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
五、结论与展望
榆林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为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独特优势,递进式路径适配不同学段学生,保障机制为路径落地提供支撑。未来可结合榆林“新能源产业”趋势拓展实践内容,利用无人机技术创新观察视角,并将实践经验推广至同类型县域,实现“以乡土为基,育实践之力”的地理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