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项目式学习驱动高中语文红色文化主题教学实践

作者

闭舒蓉 梁晖 颜聪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红岩》作为展现革命先烈精神的经典文本,是高中语文红色教育的重要素材。当前高中语文红色文化的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重文本分析,轻实践转化”的问题,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协作实践,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指导思路。本文以《红岩》为切入点,探索项目式学习在高中红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红色文化教学的理论耦合

(一)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理念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任务,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其核心要素包括驱动性问题,持续性探究,真实性成果和反思性评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1]。

(二)红色文化教学的核心目标

高中语文红色文化教学旨在通过经典文本,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历史,学习红色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红岩》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革命意志和爱国情怀,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教学资源。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作家作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线性模式展开,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理论耦合的实践价值

项目式学习与红色文化教学的结合,能够将《红岩》的文本解读转化为实践性的任务。例如,通过“如何让当代青年理解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代案例,以项目成果,如纪录片、剧本改编等呈现其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实现“文本分析—文化体验—价值内化”的教学闭环。

二、基于《红岩》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驱动性项目的顶层设计

以“解码红岩精神:当代青年的红色文化传播者”为教学核心项目,围绕三个维度设计任务:文本维度,深度解读《红岩》中的人物形象与革命场景,分析红色精神的文本载体;历史维度,探究《红岩》的创作背景与真实历史事件的关联;现实维度,挖掘红岩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联系过去和现在。

(二)任务分解与写作探究策略

将核心项目拆解为三个子任务,以小组协作形式完成:

“红岩档案”编纂组:负责整理《红岩》人物关系图谱,结合历史文献撰写“人物小传”,分析人物言行住举止中的革命精神内涵。通过对比文本描写和历史资料,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献》,理解艺术创作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红岩精神”剧本创作组:选取《红岩》的经典片段,例如“江姐就义”,“狱中斗争”,运用语文戏剧单元知识,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舞台语言,思考如何通过情节设计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将经典片段改编为沉浸式剧本,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抉择。

“红色薪火”传播策划组:结合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思考如何用年轻化的语言来诠释红色主题,避免说教式表达,设计面向校园的红岩精神传播方案,如短视频创作、主题班会策划或校园红色剧本杀活动。

(三)资源整合与支架搭建

为支持项目的实施,教师需提供多维度资源:文本资源,拓展阅读《红岩》创作谈,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影像资源,观看1964 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与纪录片《红岩魂》;实地资源,借助VR 技术“云参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直观感受历史场景。同时,设计“学习支架”如《红岩人物精神分析量表》《剧本改编评价量规》,帮助学生聚焦文本内容的核心问题,避免在探究过程中偏离方向 [2]。

三、《红岩》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施与成果反思

(一)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

启动阶段(1 课时):播放《红岩》片段影视剪辑,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果让你向 00 后介绍红岩精神,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引发学生讨论,形成项

目共识。

探究阶段(4 课时):各小组根据任务分工开展调研,教师进行过程性指导。例如,针对“剧本创作组”在人物心理刻画上的困惑,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如“狱中绣红旗”场景的细节),理解人物精神世界。

成果展示阶段(2 课时):各组以多元化形式呈现成果:“档案组”制作数字展板,结合时间轴与人物特写解读红岩精神;“剧本组”上演改编短剧《狱中红旗》,通过肢体语言与台词设计还原革命先烈的精神境界;“传播组”展示校园短视频策划案,提出“红色精神 × 校园生活”的创意结合点,例如用街舞形式演绎《红岩》片段。

(二)教学成果的多维价值

语文能力提升:学生在文本解读,史料分析和剧本创作中,强化了文本信息的整合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如“档案组”学生在整理人物小传时,需精准概括文本中的人物语言风格,提炼精神关键词。

文化认同深化:通过将红岩精神与当代案例结合,如对比江姐的“信仰抉择”与当代航天人的“科技攻关”,让学生认识到红色精神的时代延续性,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实践创新突破:“传播组”短视频策划中,学生提出“红岩精神表情包设计”“红色剧本杀校园行”等创意方案,体现了对红色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性思考。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红色文化教学中仍面临着挑战:部分学生因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对《红岩》的时代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小组协作中存在“搭便车”现象,需优化评价机制。未来可加强课前历史知识铺垫,例如课前发放《红岩历史背景手册》,并制定“个人贡献度评分表”,确保每位学生的深度参与。此外,可拓展项目成果的应用场景,如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将学生作品纳入实际传播体系,增强成果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以《红岩》为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表明,将红色文化主题与项目式学习结合,能够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探究、创作与传播中实现对红色精神的深度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的价值观念。未来可进一步拓展项目式学习在其他红色经典教学中的应用,构建系统化的高中语文红色文化教学体系,促进高中语文红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慧敏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D]. 赣南师范大学 ,2023.

[2] 曾爽 . 项目式学习视域下中国革命传统经典作品教学设计——以《红岩》为例 [J]. 中国教师 ,2021(01):58-61.

基金项目:贵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立项课题《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2024410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