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胡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1100

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平台已深度渗透高校学生群体,显著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既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壁垒,又通过贴近学生偏好的内容载体,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日常网络交互,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想导向。这种教育方式既契合当代学生的生活习惯,又有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了思想引领的润物无声。

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1.1“信息茧房”与“浅层互动”:网络思政教育的精准化与时效性挑战

当前,网络信息多元化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学生思想引导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信息爆炸式增长导致内容生态呈现同质化倾向,大量重复、低质内容充斥平台,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被稀释,学生容易陷入“信息冗余却知识贫乏”的困境。同时不同的学生群体网络获取渠道与接收到的内容也不同,难以精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网络互动呈现浅层化特征,社交媒体中点赞、转发等浅表行为难以转化为深度思想交流,教育者难以通过即时互动捕捉学生真实诉求,思想引导的靶向性被削弱。

1.2 师生网络主体意识薄弱:教育参与和引导的双重困境

师生网络主体意识薄弱引发的角色错位、思维缺位与互动失衡,导致网络思政教育学生形式化参与的困境。从教育者视角看,部分教师对网络思政的仍然处于传统课堂单一讲课方式,未能适应网络空间中平等对话的交互逻辑,表现为角色定位模糊与话语转化能力不足。从学生主体视角看,网络原住民一代虽熟练使用数字技术,却普遍存在批判性思维缺乏与价值判断的惰性,易受算法推荐和情绪化内容影响,陷入被动接收信息进而不主动思考的状态。在互动方面,师生间网络互动生态失衡更是加剧了教育疏离感。教师权威发布与学生沉默围观形成鲜明对比,缺乏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的深度交互,导致教育内容难以触达学生认知深层。

1.3 网络思政理论严肃性与网络传播娱乐化冲突

网络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严肃性与网络传播娱乐化形成矛盾,已成为消解思想引领失效的一道难题。一方面,思政理论强调系统性、逻辑性与价值深度,需通过理性思辨实现认知内化;而网络传播生态受流量逻辑支配,趋向碎片化、感官化表达,大量思政内容为迎合算法偏好被简化为“鸡汤段子”“表情包合集”等诸如此类碎片化形式,理论内核在娱乐化包装中被稀释,甚至异化为浅薄的口号式传播。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在“短平快”的娱乐信息浸润下,逐渐形成“重形式轻内容”的接受惯性,在网络思政的学习中对理论的深度与思辨能力的深入学习和探究难以得到深入学习和探究。

2 新媒体技术特征与思政教育适配性分析

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即时响应、开放共享与交互联动特性,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内容趋同、互动浅层化和监管滞后的困境得以获得重要破解路径。一方面,即时性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可精准捕捉学生思想动态与网络行为轨迹,为动态调整教育内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开放性技术特征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内容生产生态,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单向输出”的局限。通过搭建“师生 - 平台 - 社会”联动的开放式资源库,引入专家学者、行业榜样等第三方主体共创内容,既能丰富思政教育的表达维度,又能通过算法加权推荐优质原创内容,抑制低质重复信息的扩散。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3.1 高校新媒体“三位一体”多主体能力培养与提升

针对当前网络思政教育中师生主体意识薄弱与参与效能不足的问题,需构建“队伍能力双驱发展 - 学生自育机制激活 - 协同创作生态培育”三位一体的能力提升体系。其一,思政队伍理论素养与媒介技术双驱发展。通过建立“理论研习 + 技术实训”的融合培训体系,破解教师队伍存在的“重理论轻传播”能力短板,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二,新媒体学生网络宣传队伍培养。重点构建“参与式学习 - 创作式实践 - 激励式成长”的学生自育能力培养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其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并设立网络思政创客空间,以项目制运作方式引导更多学生精准在热点快速更新的当下进行精准学习和引导,通过师生共创提升其价值传播能力。其三,师生协同创作生态建设。通过网络思政创客空间搭建师生共创平台,以教师、学生团队、技术导师三方协作模式孵化优质内容。

3.2 新媒体平台思政教育严肃性与传播力功能优化

针对网络思政理论严肃性与传播娱乐化的冲突,需构建“内容活化”机制,进行理论话语的创造性转化。一方面,构建“学术网红”矩阵: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网络表达力的青年网络教师,进行名师 IP 打造,通过对思政理论进行权威解读,通过如脱口秀等轻松的方式对严肃的思政理论进行传播,在不同平台拓展网络教育阵地和话语权。另一方面,设计现代网络传播形式的微课堂传播框架,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宏大理论逐步拆解,转化为贴近生活的议题。通过悬念式标题吸引眼球,结合互动投票形式,激活青年群体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与思考。

3.3 以人才培育为核心导向,着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导向,通过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拓展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功能,让思政教育扩大影响力覆盖更多的学生群体。通过新媒体技术重构教育场景,打造多维联动的立体化教育矩阵,重点突破传统思政教育 " 单向灌输 - 被动接收 " 的线性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网络思政育人场域,引导学生将学到理论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实践,构建价值引领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化的完整闭环。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网络信息多元化、师生网络主体意识薄弱以及理论严肃性与传播娱乐化冲突等多重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系统性创新路径,旨在通过专业化思政队伍培养、新媒体平台服务功能优化、多维度监管机制构建及网络思政数字空间阵地打造,形成协同育人体系。这些创新举措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支撑,借助现代新媒体力量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玥 , 黄梁 . 新媒体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J]. 吉林教育 ,2024,(32):64-66.

[2] 刘馨 .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C]//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4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4:534-536.

[3] 王越彤 .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 [J]. 世纪桥 ,2024,(01):77-79.

[4] 周梦家 . 新媒体背景下“网红”效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3,9(07):101-104.

[5] 赵锦丽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J]. 陕西教育 ( 高教版 ),2025(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