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元化评价教学方式研究

作者

曾昌巧

内江市第八小学校 四川内江 641000

一、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元化评价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上的评价通常较为单一,不易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后续学习。多元化评价,通常包含多种方式与多方面内容,如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引领学生小组合作评价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提问、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小组交流与探讨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后续主动学习。

(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能有效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比如针对“物体的运动”主题,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沟通与合作能力、分析与理解能力,结合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的情况,实施评价指导,提高学生思维、实践、合作等能力[1]。

(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落实多元化评价,还能获取学生学习的多维度信息,以此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有利于优化后续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光与色彩”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撰写、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明确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的情况,在探究光现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发现学生对光的折射原理理解困难,能据此调整教学方式,增加实验演示与补充实例,针对性改进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元化评价教学方式

(一)注重多元化主体评价

基于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关于综合评价,首先强调主体多元。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并且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对于学生自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对于学生互评,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家长参与评价,能增加家校沟通的机会,家校共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2]。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盐和糖哪儿去了”的课程为例,教师要根据本课主题内容与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主体评价。学习结束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参与自评,通过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对溶解概念的理解情况,明确是否能准确描述盐和糖溶解的过程,评价自身学习情况。小组互评是小组各成员互相评价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在“观察盐和糖在水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应当评价谁的操作更规范、谁的观察汇报更清楚。教师还要布置家庭小任务,如让学生在家给家长演示溶解实验并讲解原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演示效果与讲解准确性,实施相关评价反馈。

(二)落实多样化方式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评价教学方式,教师还要运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如考试成绩、作业得分等,能直观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定性评价,如评语、学习档案袋等,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及综合表现 [3]。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中,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实施单元测验,能考查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各部分结构功能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打出相应分数。教师运用定性评价,要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在种植植物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记录、绘画作品(描绘植物生长不同阶段)、实验报告(探究植物生长所需条件)等。在档案袋中,教师要附上评语,如:在种植植物过程中,你观察认真,详细记录了植物每天的生长变化,展现出了良好的科学观察能力,继续保持!通过这种多样化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呈现学生学习状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三)实施全面化内容评价

评价内容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科学知识评价关注学生对教材中科学概念、原理的掌握;科学探究评价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能力;科学态度评价考查学生的好奇心、合作精神、实事求是态度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评价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在生活、社会、环境中应用的理解 [4]。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做个小温室”评价中,在科学知识方面,教师考查学生对温室原理、保温材料特性等知识的掌握。在科学探究方面,教师观察学生在搭建小温室、测试保温效果实验中的表现,比如能否合理选择材料、设计搭建方案、分析保温差异等。科学态度上,教师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踊跃发表见解、是否认真倾听他人、遇到困难时是否可以坚持探索。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温室技术在农业生产、植物培育中的应用,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和认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理念,以此全面评价学生。

(四)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实施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进展与问题。教师通过将两者有机结合,运用在各项教学过程中,能完整评价学生整体学习状况。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教师应当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课堂上,教师观察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讨论的参与度,对学生在“绿豆种子发芽与环境关系”实验中的每周记录实施检查评价,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实施终结性评价,用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生态系统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本地生态环境调查的报告,从报告内容、分析深度、建议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元化评价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举措。教师通过实施多元化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相关参考。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小学科学教材资源,从评价主体、方式、内容以及过程与结果结合等多方面着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灵活调整评价策略,以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好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云真, 蒲金莹, 袁书然. 大概念统摄下的” AI+ 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 -- 以”探寻四季更替的奥秘”为例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3, 33(11):57-68.

[2] 张佳蓓 . 基于多元化评价的小学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J]. 教育 ,2023:72-74.

[3] 蔡伟 . 大概念统领下的教学评价思考 [J]. 小学科学 , 2024(14):94-96.

[4] 林燕婷 . 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模式探索 [J]. 小学科学 , 202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