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运用

作者

马宏薇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第二附属学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200

培养学生空间认知、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是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要责任,新课标提出教学要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地理教学多依赖课本与板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难将所学与生活联系,既影响学习效果,也不利于素养提升。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方法,与新课标理念相契合,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索其课堂实践运用,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基于生活体验的情境创设

初中地理知识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从生活体验里找出创设教学情境的点子,能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地理学科有用,学习起来更加主动。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把这些现象变成能让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让地理知识从书本上的理论走进实际生活。

以七年级上册“地图的选择和应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校园研学路线规划”情境,学校正在搞美化校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地理课就跟着这个活动,给学生安排规划路线的任务,让他们设计从教室到校园花园、操场、实验楼这些不同地方的研学路线。学生需先去看一看校园里各个地方的位置是怎样的,再根据“要经过最多植物”“最快到实验楼”这些具体要求,选一张合适的校园平面图,在图上画出路线。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思考比例尺大小会让路线在图上看起来清楚与否,了解不同地方在地图上的标记是怎样的,怎样辨别。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来的情境,可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在规划以及调整路线时,学生不光能学好怎样选地图、用地图,还能锻炼综合思考的能力,学会从距离、想达到的目的等多个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地理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

二、结合科技手段的情境构建

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科技工具成为地理课堂情境优化的重要支撑,地图软件、卫星影像、虚拟仿真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够构建具有更强直观性与立体感的教学情境,助力学生解析抽象地理概念,实现地理知识的动态化与具象化呈现,这与新课标对教学手段创新的要求相契合。

在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动态教学情境,通过专业地理教学软件,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状态进行模拟,学生能够清晰观察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运行轨迹,以及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公转引发的四季更替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在公转模拟环节,软件同步呈现不同节气地球表面的光照分布特征,使学生直观感知冬至、夏至时节太阳高度角的差异表现。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四季昼夜时长的变化数据与气温波动情况,分析地球运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机制。

虚拟仿真技术将抽象的地球运动过程转化为可视化的动态场景,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在情境观察与互动过程中,深化了对地球运动原理的理解,区域认知能力与综合思维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初步形成科技手段与地理学习融合的认知框架,为后续信息化学习奠定基础。

三、围绕社会热点的情境设计

社会热点问题蕴含丰富的地理学科要素,以这些热点为依托设计教学情境,能帮学生认知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逐步培育社会责任感,形成运用地理视角审视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导向。

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学时,教师可围绕“城市水资源短缺与节水措施”这一社会热点,创设专题讨论情境。教学过程中,首先呈现本地城市用水高峰期的供水压力数据、污水处理回用率等新闻素材,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水资源短缺的成因,包括本地气候特征中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人口空间分布密度对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影响,随后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家庭节水行为规范、工业水循环技术等可行方案,评估不同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作用。

将地理学习与社会热点相融合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水资源分布、利用等核心知识,还树立了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初步形成运用地理原理解决资源问题的实践能力,推动地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实用工具。

四、融入跨学科元素的情境整合

情境教学法是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营造出相应的教学场景,目的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协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新知。该教学法主要是将学生当作核心教学手段,营造与教学内容存在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新知。该教学手段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更为轻松,在潜移默化当中稳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期间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地理学科与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存在诸多知识交叉点,将跨学科元素融入情境设计,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促进思维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体现新课标课程综合化的理念要求。

七年级下册“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在“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东南亚”教学单元,可创设“东南亚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境。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训练要求,指导学生撰写柬埔寨吴哥窟等世界遗产的介绍文案,描述其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关联历史学科内容,探究遗产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兴衰演变历程;地理学科则重点分析遗产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对建筑保存状态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特征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机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合多学科知识完成专题探究报告。

结束语:

新课标下,推进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运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生活体验、科技手段、社会热点和跨学科元素打造的情境,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实践时,教师要让情境贴合学生认知与教学知识,保证学生有足够参与机会。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法,可使教学更契合新课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成为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志南 . 设计课堂模拟情境 , 突破时空限制——探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J]. 科教导刊 ( 电子版 ),2024(9):191-193.

[2] 刘姣 . 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土地资源”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1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