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思政”视域下甘肃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班级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王晶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大思政"理念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推动各类课程、各种资源、各方力量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落实 " 立德树人 " 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整合育人资源、设计育人活动、营造育人氛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班级育人体系,是构建" 大思政" 格局的微观实践和重要突破口。

甘肃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既有会宁会师精神、腊子口战役遗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以 " 八步沙六老汉 " 治沙先进群体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展现了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生态文明实践;还有临夏砖雕、甘南唐卡等绚丽的多民族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丰富的文化创造力。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开展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当前这些文化资源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利用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系统性,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度不高;二是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性和体验性不足;三是未能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枢纽作用,缺乏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性整合与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 " 大思政 " 理念为指引,以初中班级为实践场域,以甘肃本土文化资源为载体,旨在探索一条资源转化有效、实践操作性强、育人效果显著的融合路径。

二、甘肃本土文化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挖掘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实现其教育价值转化的逻辑起点。本文主要聚焦以下三类资源:

(一)红色文化资源: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甘肃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和长征胜利会师地。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伟大胜利,展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体现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些红色资源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生态文化资源:培育生态文明之观

甘肃地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成就显著。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 六老汉 " 及其后代三代人,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深刻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理念和艰苦奋斗精神。这些生态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文明观的鲜活案例。

(三)多民族文化资源:增进民族团结之情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砖雕艺术精湛绝伦,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唐卡艺术色彩绚丽,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三、融入班级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构建

基于对文化资源的价值分析,本文构建了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级为单位涵盖" 课堂- 校园- 社会" 三个层面的实践路径体系。

(一)开发文化主题班会系列,打造价值引领主课堂

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的主阵地。我们围绕三类文化资源,开发了系列化、课程化的主题班会案例。例如红色主题《从会宁会师看信仰的力量》、生态主题《致敬 " 八步沙 " 英雄——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民族主题《方寸之间的匠心——临夏砖雕文化赏析》等。每节班会均设计明确的教育目标、活动流程和评价反思环节。

(二)推动学科教学融合渗透,实现知识育德全过程

打破思政教育孤岛,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我们探索将本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数学课引入八步沙治沙数据;物理课讲解刘家峡水电站的能量转化;语文课组织学生撰写文化研学游记;历史、道德与法治课深度融入红色革命史、民族发展史等内容。

(三)组织校外研学实践体验,拓展社会协同大课堂

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与本地文化场馆、实践基地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担任 " 红领巾讲解员 " ;赴八步沙林场实地考察,参与压沙植树活动;前往民族地区,观摩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确保" 研有所得,学有所思"。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 " 大思政 " 视域下,探索了甘肃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班级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在于:一是要深度挖掘,系统梳理文化资源背后的思政元素;二是要系统设计,构建一体化活动体系;三是要科学评价,建立多元立体的效果评估机制。

实践表明,这一路径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和可感,显著提升了育人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研究也锻炼了班主任队伍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活动设计能力,形成了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未来可探索建立区域性的" 文化- 教育" 资源对接平台,开发数字化资源库,进一步拓宽协同育人的渠道和载体,让本土文化资源在 " 大思政 " 育人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习 近 平 . 在 全 国 教 育 大 会 上 的 讲 话 [N]. 人 民 日 报 , 2018-09-11(01).

[2] 教育部等十部门.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Z]. 2023.

[3] 沈壮海 .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论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0): 4-8.

[4] 王学俭, 李晓莉.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马克思主义研究 , 2021(03): 112-119.

[5] 陈万柏 , 张耀灿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