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路·深耕·共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 共护青春期花开

作者

谢巧媚

黄岩区新前中学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引言

青春期如同一株亟待精心守护的幼苗,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超越单一学科视野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分科教学在面对“自我保护”这类融合生理、心理认知、社会规则与道德判断的综合性议题时,常显力不从心。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整合育人力量,为青春期的安全成长构建更坚实的屏障?这不仅是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更是深化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探索。

一、探路:绘制跨学科教学地图

(一)探路,明确自我保护的核心能力维度

青春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潜在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泄露和交友陷阱,校园和社交中的人际冲突和侵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突发意外情况。针对这些实际情况,需要重点培养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风险识别能力,教会学生辨别可疑的网络信息、察觉不当的身体接触、识别危险场所等;二是权利认知能力,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身体自主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和边界;三是应对技巧,包括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拒绝不合理要求,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向谁求助、如何求助;四是应急处理能力,涵盖基本的急救知识、危险环境逃生方法等实用技能;五是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学会在遭遇挫折后快速恢复。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系统训练。

(二)探路,构建多学科知识支撑网络

生物学知识着重解释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特点,包括第二性征的出现、身高体重的快速变化等生理现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强调身体隐私部位的生理功能和保护意义,从科学角度理解身体自主权的重要性。心理学内容围绕青少年典型的心理特征展开,分析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情绪波动、同伴压力等现象,教授识别和管理情绪的方法,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侧重网络安全实践,包括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交友风险防范、不良信息应对等具体技能的训练。法律常识教学选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人身安全、隐私保护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法定权利和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各学科知识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完整的自我保护知识体系。

二、深耕:课堂情境中的体验与内化

(一)创设多维情境,激活真实问题

在自我保护教育中,教师需要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场景,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获得真实体验。网络交友情境可以展示典型的聊天记录,包括陌生人索要个人信息、提出见面要求等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校园人际关系情境可以还原常见的冲突场景,如被同学孤立、遭受言语攻击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行为的影响。居家安全情境则模拟独自在家时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如陌生人敲门、突发疾病等紧急事件。这些情境设计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法律规范、心理因素和实际应对策略。情境材料要力求真实具体,避免抽象说教,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思考深度。

(二)驱动深度探究,实践自护策略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如何拒绝不良诱惑。比如模拟同学递烟、网友索要隐私照片等场景,练习使用坚定而礼貌的拒绝语言。案例分析环节选取真实发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当事人的应对方式是否得当,并提出改进建议。在伦理困境讨论中,设置朋友偷东西要不要举报、被威胁时该不该反抗等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保护与道德法律的边界。应急演练环节则重点训练实用技能,如火灾逃生路线选择、急救电话拨打等。这些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在评估某个应对策略时,既要考虑其安全性,也要思考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和讨论,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共育:协同守护的生态构建

(一)家校同频,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课堂,向家长讲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介绍常见的网络风险、人际交往陷阱等安全隐患。重点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开展安全教育,包括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的方法、尊重孩子隐私的尺度、制定合理家规的技巧等。设计具体的亲子实践任务,如全家一起制定家庭应急预案、共同讨论并签署网络使用公约等。这些活动既能增进亲子交流,又能帮助家长将安全教育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学校可以提供任务指导手册,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通过家校协同,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主要生活场景中都能获得一致的安全教育引导。

(二)社校联动,拓展教育资源

学校应当积极引入社会专业力量,丰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如邀请法治副校长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条文;组织心理健康专家进校园,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技巧。协调消防部门、急救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防火防灾、急救技能等实用培训;或者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院等机构合作,组织现场观摩和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网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体验,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这些专业资源的引入,能够弥补学校在某些专业领域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安全教育服务。

结语

“探路·深耕·共育”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为《学会自我保护》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局限,以学生真实的成长需求为中心,通过精准的知识联结、深度的情境体验和广泛的协同赋能,织就了一张守护青春期花开的立体安全网。这条探索之路启示我们,道德与法治教育唯有拥抱开放融合的理念,扎根实践沃土,汇聚育人合力,才能真正赋能青少年,使其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手握自护之盾,心怀向阳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 智慧教育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 教师博览 ,2024(36):88-90.

[2] 朱玉雅 . 跨学科融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36):63-65.

[3] 阴仁举 . 跨学科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