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马诗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雪乡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地关注与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现状,探索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旨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本文发现,虽然此教学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但仍面临教师协作机制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充分等困境。通过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措施,能有效提升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集体备课;教学优化
一、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跨学科教学模式,通过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间融合,打破传统单一学科壁垒。然而实际运行中,教师间的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学科间的壁垒仍然存在。部分教师习惯于独立备课模式,缺乏跨学科思维与团队协作意识,导致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此外,课程资源的整合不充分,教材编排仍以单一的学科为主,缺少跨学科内容设计与衔接,使教师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无所适从。学校管理层面,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过分注重单科成绩而忽视学科融合效果,难以提供有效的激励。时间安排上,集体备课时段难以协调,教师工作量大,专业发展机会有限,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
在技术支持方面,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数字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影响备课效率与质量。家校沟通不足导致家长对跨学科教学认识不清,支持力度不够。这些问题共同制约着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效果的发挥,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二、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课程整合模式方面,学校普遍构建三层级跨学科备课体系:学科群组层面,相近学科教师定期交流,挖掘知识联结点;年级组层面,不同学科教师围绕统一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备课组层面,教师深入研讨教学细节,制定实施方案。此外,创新性引入双导师协作机制,由学科专家与教学能手共同引领,促进专业互补。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主题引领、问题驱动策略,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跨学科探究价值问题作为核心任务。评价体系上,构建过程—结果双维度评价框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多元结合方式,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赋能方面,依托教学资源云平台实现跨校区、跨区域集体备课,打破时空限制。从课堂教学实施看,广泛采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成果展示—拓展应用四段式教学流程,每环节均设计多学科知识交互点。
如在某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科学教师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协同备课,共同设计我会学习主题教学方案。课堂伊始,通过语文阅读《天才少年》故事引入良好学习习惯话题;接着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好习惯,道德与法治老师指导价值判断,数学老师教授时间管理方法,制定学习计划表;然后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猜想—验证解决简单学习问题,体验科学学习过程;最后通过情景剧表演展示不同学习方法效果,学生互评互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四位教师前期充分研讨,明确各学科知识点切入时机与方式,课堂上轮流主讲,其他教师补充,实现学科间的无缝衔接。评价环节设计学习能力评估表,包含时间管理、信息获取、思维训练、成果表达等多维度指标,既考查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学习方法习得程度。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的优化策略
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优化需构建制度—机制—能力—资源四维支撑体系,形成系统化推进策略。制度支撑层面,学校应重构教研组织结构,建立学科教研组+跨学科教研组双轨并行机制,定期组织交叉研讨。创设弹性化工作机制,每周至少固定半天作为跨学科集体备课专属时间,确保教师充分交流。考核激励方面,完善多元评价标准,将跨学科课程开发数量、质量与实施效果纳入教师专业评价与职称晋升体系,激发内驱力。能力提升方面,构建阶梯式培训机制,基础阶段普及跨学科教育理念;提高阶段开展学科融合策略与技术培训;深化阶段引导教师开展课程创新行动研究。资源建设方面,打造数字化跨学科教学资源库,整合各类优质案例与素材,搭建教师间资源共享平台。教学评价方面,建立多元主体、多维指标、全程跟踪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家校社协同方面,邀请家长与社区专业人士参与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指导,拓展教学资源与空间。
如在某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最宝贵教学中完美展现跨学科融合优化路径。备课环节,语文教师、科学教师、体育教师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设计珍爱生命主题课程群。首先建立课程整合地图,梳理四学科关联点:道德与法治负责生命价值与安全意识培养,语文聚焦生命主题文学作品阅读与感悟,科学关注生命科学知识普及,体育强调健康习惯培养。接着设计探究生命奥秘—感悟生命美好—学习安全常识—养成健康习惯四阶段螺旋式学习路径。课堂实施中,先由科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体验生命变化奇迹;然后语文教师组织阅读《生命生命》,引导写作我与生命对话小短文,激发珍爱生命情感;接着道德与法治教师组织安全小卫士情景模拟,学习校园、家庭、交通等场景安全知识;最后体育教师指导科学的锻炼方法,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评价环节创新采用成长护照方式,学生在四个学科中完成不同任务后获得相应印章,全部集齐后兑换生命守护者徽章。教师团队通过前期系统规划,明确各学科内容边界与融合点,课堂教学环节自然流畅,避免生硬拼接。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生命概念,既掌握知识又培养态度,还习得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结论
通过对现状分析、实践探索与优化策略探究,可知该教学模式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当前需要从制度建设、教师培训、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着手,构建完善跨学科教学体系。未来应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探索更加科学有效教学模式,推动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式集体备课教学深入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云鹏.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C]//第五届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4.
[2]林琳.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 万象,2024(12):79-81.
[3]尤志华. "融合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初探[J]. 孩子,2023(19):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