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

作者

王波儿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第六中学 316000

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开放,让学生的知识更丰富、理解更深刻。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呢?

一、立足文本、深挖教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于漪也说过:“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让拓展延伸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无意义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在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的基础上,要立足文本、深挖教材。记得刚刚听过的一堂课《台阶》,教师把理解父亲的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作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一、读课文,说故事,谈父亲。二、画父亲——感知父亲外在形象、读父亲——把握父亲的内在精神、品父亲——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读课文,谈父亲转移到画父亲,教学板块的转移:由故事到人物。围绕课后练习二 3 :“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教师把这一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作画,“如果你想把父亲画下来,你会重点描绘父亲的哪个部位呢?看看课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立足文本,引入学生从具体细节入手。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出色,如父亲坐在旧台阶上吸烟的细节;父亲坐在新台阶上露出不自然的表情的细节;父亲洗脚的细节;父亲抬石板闪了腰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父亲、理解父亲的形象。读父亲环节中,以“我的 父亲。文章这样写道——”句式交流。教学问题提升:从具体描写认识人物形象,到把握人物的精神内涵,由课文内容到个性评价。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了很多的个性评价,如不知疲倦的、认真细心、不辞辛苦、忠厚善良、勤劳执着的父亲。最后教师问:我们在文章中就读到父亲的勤劳执着憨厚,你还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我的可悲的父亲,同意吗?教师以启发性问题和个人建议性理解,适时地引领学生对人物认识走向深层。这一问题的设计就是在立足文本基础上的深挖了,要让学生理解这点很难,因此教师进行拓展延伸,并很好地使用了助读资料,对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一下子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的精神内涵。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运用助读资料,不仅省时高效;而且拓展面宽。这样的拓展延伸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而进行,很好地为内容服务。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

二、抓住契机 适时延展

在对一些以情感取胜的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在动情处延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用极尽朴实的文字,生动地勾画了慈父的形象。尤其描绘了父亲过铁道的背影。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父亲走去,探身下去,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我的泪流了下来”这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这样的动情时刻,教师不妨进行适当的延展、情感的迁移,比如可设计这一问题:回忆你成长历程中父亲爱你的往事,说说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或者教师可以用感动的情节先说说自己的父亲,以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畅谈自己父亲,并引导学生要读懂父爱、理解父爱。这样的情感延展既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又实现了拓展的有效性。

记得听省优质课《春酒》时,当学生读懂了这杯思乡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时,当思乡之情在学生心中慢慢涌动时,教师适时抓住这一契机,在动情处的延展,让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体验,来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入情境,教师先娓娓讲述自己心中的故乡情结,“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是童年嚼在嘴边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然后去触发学生“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时,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这样让学生去用心体验生活,把生活经验和文本阅读有机地融合起来。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句式抒写自己的故乡情结并交流。这样有效的情感拓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情感投入,抒写流畅动情。使教学环节走向高潮,并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把握角度 适当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内容会有多角度的拓展延伸,但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里关键要选择最适合课堂内容的拓展,教师可以从作者入手进行拓展延伸,作者相关的背景、作品及创作风格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在教学古诗词及文言文时,需要把握角度进行适当的拓展,一教师在教学《武陵春》时,当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梦令》里的舟和《武陵春》里的“舟”有何不同?词人的情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只有让学生了解她待字闺中的少女之情、中年的丧夫之痛、晚年的亡国之悲,才能全面的领会其作品的意义,这个时候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适当拓展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她的词作,因其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后因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如此一延展,设计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对于词人李清照,学生的理解肯定是模糊的,笔者认为最后不妨出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由此又让学生看到词人的另一面,她那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豪壮气概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这样,树立在学生心中的李清照不仅仅是一个轻柔缠绵、备受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形象,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思国报家的慷慨壮士。那么对她的作品、以及其巨大的精神力量、人格魅力,学生定会有全新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让学生对文本的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更好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开放,我们应立足文本、深挖教材,善于抓住延展的契机,把握延展的角度,把延展的面与文本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从而达到延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2]《语文课程标准》

[3]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

[4]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