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五年级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热汗古丽·司拉木

皮山县固玛镇第一中心小学  845150

引言

小学五年级是学生数学思维深度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期的学习内容如小数乘除、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等,不仅知识密度显著增加,其蕴含的抽象逻辑与空间关系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技能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往往难以满足素养培育的深层需要。因此,如何依托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教学实践,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融入日常课堂,成为当前亟需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挑战与目标定位

五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着知识难度陡增的现实挑战。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小数除法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运算,而需要理解小数点移动背后的位值原理;简易方程首次用字母代表未知数,要求学生从具体数字思维过渡到抽象符号思维;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涉及图形转化,需要建立二维空间观念;可能性与统计单元则要求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这些内容都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容易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过度依赖记忆,比如死记硬背面积公式而不知其推导过程;二是缺乏迁移能力,会算课本例题但遇到变式题目就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对算法背后的原理认识模糊。

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我们把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夯实数感基础,不仅要会算,更要理解运算的道理;二是培养代数思维,能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三是发展空间观念,能在头脑中进行图形转换;四是建立数据意识,会收集和分析简单数据;最后是提升应用能力,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目标既符合课标要求,也切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策略探索

针对上述目标与挑战,我们尝试从情境、活动、思维三个维度构建教学路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驱动问题解决与模型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现实问题。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数学模型,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跨越。例如在《简易方程》教学中,围绕班级图书角购书经费设计任务:学生需用班费 200 元购买单价 15 元的科普书和单价 10 元的童话书,要求两种书籍均需采购且花完所有经费。当学生尝试不同组合时,发现计算效率低下,自然产生能否用字母表示未知量的需求。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设科普书数量为 x本,童话书为y 本,列出方程 15x+10y=200∘ 在求解整数解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方程的核心是刻画数量关系,更体会到模型对复杂问题的简化作用——原本需要多次试错的问题,转化为寻找满足条件的数对(x,y)。这种真实需求驱动的建模过程,让符号意识与应用能力同步生长。

(二)强化操作体验与多元表征,深化空间观念与算理理解

空间观念的形成依赖对几何体多角度的观察与操作。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棱长总和这一概念,设计框架制作活动:提供不同长度的塑料吸管和橡皮泥接头,要求小组制作指定尺寸的长方体框架。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发现:需 4 组长度相同的吸管(分别对应长、宽、高)。当教师要求计算所用吸管总长度时,学生通过实物排列直观发现所有棱可分为三组,每组 4 条等长棱,从而自主归纳出棱长总和 Σ=Σ (长 + 宽 + 高) ×4 的规律。这一过程中,抽象的棱长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吸管,计算公式成为操作经验的自然产物。

(三)聚焦深度对话与思维外化,发展推理意识与表达力

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在于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并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学生通过剪拼、画图等方式进行探究。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有的用方格纸进行测量验证。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推导方法,并互相质疑、补充。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公式的由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实践案例:《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中的素养渗透

《植树问题》作为培养学生模型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典型课例,其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间隔规律并建立通用模型。我在教学中以校园绿化改造的真实需求切入:学校计划在一条50 米长的道路一侧植树,要求每隔5 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学生首先凭直觉猜测答案,有的说10 棵,有的说11 棵。此时不急于评判,而是让他们用短树枝模拟树苗,在标有刻度的纸带上动手栽种。当纸带首尾都插上树枝时,学生惊讶地发现10 个间隔竟需要11 棵树苗。教师顺势引导:如果道路只有一端需要植树呢?学生通过调整纸带边界条件,发现规律变为棵数Σ=Σ 间隔数。当探索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时,有组员突然喊道:这就像教室里的窗户!两端是墙不用栽树!——他们将 15 扇窗对应 16 个窗间墙的日常观察迁移到学习中。

在建立基本模型后,抛出变式问题:现要在圆形花坛周围等距种植8 株月季,间隔应该是多少米?(花坛周长 40 米)学生最初试图套用棵数 Σ=Σ 间隔数+1 公式,但很快发现圆形首尾相连的特点。通过画图观察,他们兴奋地总结出:圆圈就像把道路两端接起来,间隔数直接等于棵数!最终自主推导出封闭图形公式。这个从具体操作到抽象建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数学化思考:在真实情境中发现矛盾,通过具身体验归纳规律,面对变式问题修正模型。当学生用间隔关系解释班级座位排列、路灯安装等生活现象时,表明模型意识和推理能力已实现有效迁移。

总结

实践表明,紧扣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使其思维从表层操作迈向深度理解。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如识别生活中的间隔现象),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如运用模型推理),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如清晰阐述解题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秀春.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J]. 启蒙 ,2025(5):73-74.

[2] 冯娟.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5(4):81-83.

[3] 蓝月芬 .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5(1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