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艺术化话语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
王薇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数字平台的即时性与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拓展了理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和受众多元化,使传统“抽象化、说教式”模式愈发难以奏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数字环境中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从“传播”到“认同”的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艺术化话语创新正是回应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它通过艺术形式、生活语言和场景化传播,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内容,以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架起理论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传播力和生命力。
一、艺术化话语创新的内涵
艺术化话语创新是结合数字时代特征和受众需求,对传播形式、语言与场景进行创造性更新。首先是艺术形式创新。它突破传统文字与口头传播的单一方式,通过音乐、绘画、影视、戏剧、数字艺术等多样形式,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生动化。例如,利用数据可视化和动画呈现政治经济学中的复杂概念,使受众能够直观理解。其次是语言创新。即从学术化、抽象化的“理论话语”转向更具生活气息和大众化的“生活话语”,让理论更贴近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增强理解力与亲和力。最后是传播场景创新。在数字化和移动化背景下,理论传播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如通勤中的播客、短视频与微课程,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融入”。艺术化创新通过形象化、情感化和审美化表达,打破了枯燥与隔阂,有效提升了理论的接受度与认同感。
二、艺术化话语创新的策略
艺术化话语创新应围绕内容重构、形式创新、语言创新三方面展开。
第一,内容重构。故事化传播通过讲述革命历史与现实案例,把宏大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情境;情感化传播通过符号和意象激发情感共鸣;审美化传播则借助美学要素提升愉悦度和感染力。第二,形式创新。依托数字技术打造多感官体验,通过多媒体融合、互动传播与个性化推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沉浸式展演、虚拟现实课堂为受众提供更深层的体验。第三,语言创新。既要保持理论的严谨,又要适度借用网络语言、流行语和幽默表达,增强亲近感与趣味性,避免传播内容陷入艰深晦涩。
三、艺术化话语创新的实践路径
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艺术化话语创新的实践路径,围绕“平台依托、艺术融合、主体建设”三大核心维度展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体系。
在依托数字平台构建“全平台覆盖”传播网络方面,需根据不同平台特性实现差异化传播。社交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以“广覆盖、高互动”为核心,通过 1-3 分钟理论短视频聚焦单一知识点提升。单条播放进行超频率播放,加强记忆;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理论漫画与互动问答形结合进行知识传播,如“学习强国”漫画专栏设积分测试;微博、抖音开展专家直播答疑。网络视频平台侧重“深度化、精品化”传播;爱奇艺播放纪录片豆瓣进行高频信息传播。在结合艺术形式构建“多艺术融合”传播体系方面,需适配艺术门类特点传递理论。艺术以“情感共鸣”为核心,在加强传播主体构建“多元协同”传播格局方面,需强化人才培养与主体联动。培养理论、艺术与数字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增设相关专业。引导官方、民间与市场协同参与,支持平台建设、扶持民间自媒体,举办漫画大赛等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提升传播实效。
四、艺术化话语创新的实证研究
通过问卷与深度访谈,本研究探讨了艺术化传播的效果与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受众接触过相关形式,轻量化、视觉化内容最受欢迎,社交媒体是主要渠道。多数受众认为艺术化传播提高了理论吸引力和认同度,只有少数担心其削弱科学性。受众普遍愿意转发、推荐,部分还愿意参与创作,显示了较强的二次传播潜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受众接触频率与积极态度、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持续传播能有效提升认知与认同。就内容需求而言,受众更偏好与现实结合的案例、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而对纯理论解读兴趣较低,这提示艺术化传播应注重场景化、故事化和实用性设计,以增强贴近性和感染力。
结语
数字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开辟了新空间,艺术化话语创新则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通过艺术手段突破抽象化困境,以数字平台实现广覆盖与深渗透,并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形成感性体验与理性认同的统一。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有效性,表明艺术化传播能够增强认知、促进认同、激发参与。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艺术化话语创新仍需深化技术、艺术与理论的融合,并动态回应受众需求,不断优化内容与策略。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数字时代保持鲜活生命力,真正走进人心,成为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祝新宇 . 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现实问题与路径研究 [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5,45(03):8-14+30 .
[2] 张闪闪 . 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创新实践 [N]. 中国文化报 ,2024-01-26(003).
[3]尹俏.新时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多维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 ,2025,(09):17-20.
[4] 赵延峰 , 陈少平 . 艺术化形式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J]. 才智 ,2025,(22):53-56.
[5] 车俊梅 , 鱼雅楠 , 周文翠 . 全媒体时代如何以议程设置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J]. 文化学刊 ,2024,(10):53-56.
王薇( 1978- )汉 女 北京人,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遗产艺术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20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艺术话语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