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优化路径
叶靓靓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四中学 322200
引言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思辨能力已成为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正值思维品质塑型关键期,语文课堂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培育使命。审视当下教学,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答案追求标准统一等现象,无形中抑制了学生质疑与深究的火花。如何依托部编版教材的丰厚资源,优化教学策略,让思辨真正在课堂对话中生长,是亟待探索的实践课题。
一、思辨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教材契机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课文情节的梳理和浅层次的情感体验,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进度压力和考试导向的影响,教师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固定框架内,缺乏多角度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机会。
部编版教材的丰富选文恰恰为破局提供了丰厚土壤。如《土地的誓言》中炽烈家国情怀与个体生存困境的张力,《台阶》里父亲执念背后复杂的社会与心理动因,《白杨礼赞》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可能,甚至《卖油翁》简洁叙述中蕴含的熟能生巧与天赋之辩——这些课文为教师开展思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文本的思辨价值,在教学中设计合适的问题和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二、课堂优化路径的核心构建
(一)以“问”启思
传统的课堂提问往往停留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主人公做了什么事这类信息提取层面,或者让学生简单概括中心思想。这样的提问很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真正有效的提问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矛盾点、人物行为的复杂性,以及作者观点的深层含义。以《台阶》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农民父亲执着地想要修建高台阶的故事。常规教学可能会问父亲为什么要修高台阶、台阶修好后父亲的心情如何这类问题。而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设计更深层的问题:父亲耗尽一生心血修建高台阶,这种行为是值得敬佩的坚持,还是时代局限下的无奈选择?这个问题既紧扣文本内容,又引导学生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学生需要回到文本中寻找依据,比如父亲修台阶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家人的反应等细节,同时还要结合当时农村的社会背景来思考。这样的提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以“场”育思
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安全、开放的课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不同观点,不用担心说错或被否定。教师要改变以往裁判的角色,转变为讨论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在教授《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是否还有价值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认为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学习,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现代社会更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有些学生可能提出要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教师要鼓励这些不同观点的表达,同时引导学生用文本中的内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问学生:你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能在文中找到支持这个看法的依据吗?当学生争论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对错,而是让讨论自然深入。这样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思辨能力。
(三)以“联”促思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教师善于整合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单元内外的文本比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比如在教授《爱莲说》时,可以将这篇古文与当代课文《青春之光》联系起来。两篇文章虽然时代不同,但都探讨了高尚品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品格,与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有什么共通之处?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跳出单一文本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问题。同时,这样的联系也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传承关系,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三、实践中的关键策略
聚焦文本细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具体词句,通过分析语言细节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重点分析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用的攀、缩、倾等动词。这些词语不仅准确描述了父亲的动作,更反映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与执着。通过这样的细读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养成从字里行间发现深层意义的习惯,为后续的思辨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善用批注工具:批注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疑问。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示范如何进行批注,比如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的疑问、联想或评价。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学生可以在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旁批注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他的长衫,在描写众人嘲笑他的地方批注这些人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样的批注不仅记录了学生的即时思考,也为后续的课堂讨论提供了丰富素材。
教师示范思考: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示给学生看。比如在讲解《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说: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对阿长这个人物印象并不好,觉得她迷信、粗俗。但随着阅读深入,特别是看到她为我买来《山海经》的情节时,我的看法开始改变。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粗鄙的人,却能理解孩子对神话故事的渴望?这样的示范让学生看到,面对文本时产生困惑、调整理解是正常的思维过程,也教会他们如何逐步深入理解文本。
设计思辨性学习任务:设计恰当的思辨性学习任务能够有效检验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类任务应该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例如在学习《木兰诗》后,可以让学生为花木兰撰写时代杰出女性颁奖词,要求他们结合诗中描写木兰事迹的诗句,说明她值得表彰的理由。这样的任务既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促使他们进行价值判断和创造性表达。
结语
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思辨能力,非一日之功,更非脱离文本的空谈。其核心在于教师深刻把握部编教材的思辨富矿,通过精心设问点燃思维火花,营造敢于质疑、乐于论证的课堂对话场域,并智慧地勾连文本资源,为学生铺设拾级而上的思维阶梯。
参考文献:
[1] 邢鸿儒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 语文世界 ,2024(12):94-95.
[2] 刘会琴 .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J]. 学周刊 ,2024(27):136-138.
[3] 聂子琦. 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福建 : 集美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