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探究
张紫悦 朱倩倩 杨红 姚欣玥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云南丽江
202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明确提出以普职融通拓宽成长通道,支持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与劳动教育,推动中职普高融合发展。小学阶段作为成长黄金期,其教育对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发展具有关键影响。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既能让学生接触多元职业拓宽视野,又能激发兴趣,为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奠基。当前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中面临课程分布不均、校外体验不足、学生认知局限等挑战。推进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建设兼具大众化与地域特色的职业体验中心尤为重要。职业体验中心以沉浸式、场景化教育载体,让小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职业,初步了解职业世界、培养职业兴趣,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补,为职业启蒙注入新活力。鉴于因地制宜建设职业体验中心仍存在诸多探索空间,本文分析国内现有职业体验馆建设优劣,探究学校职业教育现状,结合地域特色与行业发展,为职业体验中心科学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一、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职业体验中心通过构建沉浸式职业启蒙体系破解传统教育认知局限。其一,模拟真实职业场景(如云南保山“小小咖啡农”活动中咖啡豆加工全流程体验)激发儿童职业兴趣,帮助建立对农业、制造业等基础职业的认知框架;其二,针对小学职业课程零散化、缺乏实践的现状,以“认知—体验—实践—反思”的立体化路径打破学科壁垒,填补传统教育中职业启蒙的系统性空白;其三,面对新兴职业迭代加速的社会趋势,中心引入直播运营、中医药文化等前沿或传统职业元素,搭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桥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职业适应性的未来人才。
(二)实践意义
在教育落地层面,职业体验中心实现三重实践价值:一是融合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通过亲子互动式职业体验(如非遗傣锦制作、咖啡冲泡等),既增进亲子关系又打破儿童对职业的陌生感,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以保山光丽农业基地、勐赫小镇等研学载体为依托,让学生在农作物种植、非遗技艺传承等跨领域实践中填补传统课堂缺乏动手操作的空白,实现劳动课程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双重目标;三是如北京迷你世界体验馆(近百种职业场景)、江苏中药科技园等平台,实时更新职业体验项目,使学生接触电子竞技运营、中药材炮制等新兴或传统职业前沿动态,为职业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奠定实践基础。
二、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国内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正在逐步成长过程中,沿海地区的建成较多职业体验中心和职业体验馆,大多数是以项目或活动的形式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当前职业体验中心多依托学校或教育机构建设,以职业启蒙教育为核心,目的是与校本课程体系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性活动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在项目设置上,注重将学科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如科学实验、模拟法庭等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思维。
(一)职业体验中心的建设现状
职业体验中心以商业化运营为主的职业体验馆,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亲子群体,项目设计强调娱乐性与多元性,通过逼真场景搭建和角色扮演提供沉浸式体验,部分场馆还引入电竞解说、直播等新兴职业项目以吸引青少年。2008 年,中国大陆第一家儿童职业体验馆诞生。截至 2023 年,数量大约在 100——200 家左右。当时各体验馆提供的职业数量约在30——60 之间,营业面积约在3000——10000 平方米之间。2024 年武汉市教育局已公示了首批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拟认定名单有 30 家中心入围,中心依托职业学校建设,涉及智能制造、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推动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工作。连云港市 2024 年拟认定 9 个职业体验中心为市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河南计划到 2025 年建设 300 个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将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到 2024 年山东省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建成综合职业体验中心 22 个,构建了职业启蒙课程60 余门,实践活动覆盖当地38 所初中学校,惠及超过13 万名中小学生。
(二)依托项目与学校的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现状
北京市自 2008 年启动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建设以来,截至目前职业共享资源单位已达804 家,2025 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首批 30 家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公布,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可让中小学生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国内与职校合作的职业体验教育基地在 2024 年确立了 148 所院校为首批项目基地。如安徽省教育厅在 2025 年 3 月14 日公示拟认定的121 项职业启蒙教育系列项目,其中包括51 项职业体验中心(中职38 项,高职 13 项),如广州市教育局在 2024 年 6 月成立了首批 15 个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暨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
三、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内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已起步,但现状仍存显著短板:教学内容多停留在职业流程表面演示,缺乏核心知识技能的深度挖掘,且项目集中于消防、医生等传统职业,对新兴产业及地方特色职业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具体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计问题
国内职业体验中心课程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一是内容浅层化,多数项目停留在场景模拟,缺乏核心知识深度传授,部分职业体验项目或场馆设计内容不足,如消防演练仅让学生体验喷水,未涉及火情研判、救援流程等关键内容;二是学段适配性不足,课程难度未充分考虑儿童认知阶段性差异,与不同年龄学生需求脱节;三是地域特色开发乏力,跨区域内容趋同于消防、医生等传统职业,对地方特色产业(如云南咖啡加工)和新兴职业(如人工智能调试)挖掘不足,难以体现区域产业特点与时代趋势。
(二)师资配备问题
师资配备的专业性短板是另一核心问题。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职业领域背景,在复杂职业场景中难以深入解析专业逻辑。以金融分析师体验为例,当学生模拟股票交易时,教师无法从金融市场运行规律、投资风险把控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对“市盈率”“市净率”等术语的解释也流于表面,未能通过实际案例揭示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价值,导致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停留在浅层,难以掌握行业核心逻辑。
(三)资源整合问题
职业体验中心建设面临资源整合难题,场地、设备、资金及校企合作等资源整合存在难题:如保山农业体验基地布局分散、交通不便;资金短缺导致设备陈旧(缺乏前沿种植加工设备);与企业合作松散,如咖啡、旅游企业参与度低,难以引入前沿技术,设备更新滞后使体验项目吸引力下降,制约体验深度。
(四)运营管理问题
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对职业体验中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部分场馆运营管理问题突出:
如武汉“麦鲁小城”预约流程繁琐(多平台跳转超 10 步,耗时超 10 分钟),热门项目需提前一周预约,系统迟缓影响体验;节假日兼职人员未经系统培训,专业能力不足,曾在火灾演练中因指挥失当引发场面失控,暴露流程优化、人员培训及应急机制的缺失,不仅降低体验感,更损害场馆声誉。
四、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策略
(一)课程与教学创新
职业体验中心课程需要融合地域特色与多元学科,将课程设计与地域文化、产业深度结合,同时融入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如云南地区依托民族文化和特色农业,开发“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服务”“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营销”课程,学生既能通过美术设计民族风纪念品,又能运用科学知识探究农产品加工技术,增强对本地文化与产业的认同感。如调研温溪镇可结合手工艺品产业,设计手工制作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计算成本售价,通过语文编写文化故事,实现学科知识的协同应用,如同江苏徐州市北辰小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同时教学采用项目式与情景式,以项目驱动和情景模拟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如调研的温溪镇可开展“手工艺品创业计划”,学生分组负责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到销售推广;如保山市推行“咖啡小镇运营”项目,学生扮演咖啡农、销售员等角色,并在“旅游旺季应对”等情景挑战中,学习职业策略与团队协作,实现沉浸式职业启蒙体验。
(二)师资提升
职业体验中心需对启蒙导师进行专业培训与实践锻炼,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行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借助社会力量引入行业专家与兼职教师,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定期举办讲座,为学生带来行业前沿信息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校内教师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还可由政府主导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职业体验基地,强化学校内部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
(三)中心资源整合优化
职业体验中心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建设职业体验中心。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部分资金扶持;企业参与场地建设、设备捐赠,或提供实习实践场所;社区组织志愿者服务,协助体验中心活动开展,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职业体验课程和资源平台,弥补实体资源不足。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更多职业场景,拓宽职业体验渠道,丰富体验内容。在“互联网
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者应将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充分应用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突破传统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实现区域内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四)运营管理创新
职业体验中心建设需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涵盖学生信息管理、课程安排、设备管理、活动预约等功能的综合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运营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时了解学生的体验情况、设备的使用状态等,合理安排课程和资源。同时除政府拨款和学校投入外,探索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如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获取企业赞助、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公益活动获得资金支持等。同时,尝试开展收费体验项目,在保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实现运营成本的合理分担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小学阶段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且意义重大的工程。从相关职业体验馆以及对温溪镇和保山市的调研来看,需解决课程、师资、资源和管理等关键问题。由此提出创新课程设计、提升师资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及优化管理机制等策略,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和特色产业优势,持续完善体验中心建设,从而为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务 院 . 教 育 强 国 建 设 规 划 纲 要 [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5-01/19/content_7002799.htm,2025-01/19/2025-4-17
[2] 陈鹏. 职业启蒙教育学[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3
[3] 金秋润. 乡村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2
[4] 陈国锋 , 祝燕琴 . 高职院校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基本逻辑、多层意蕴与实践路向 [J]. 现代职业教育,2024,(25) :5-8
[5] 陈鹏, 李蕾. 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探源与维度界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 :5-12
张紫悦,2005 年,女,云南省保山市,单位:云南省丽江市,无职称,本科在读小学教育。
朱倩倩,2005 年,女,浙江省丽水市,单位:云南省丽江市,无职称,本科在读小学教育。
杨红,2005 年,女,四川省自贡市,单位:云南省丽江市,无职称,本科在读小学教育。
姚欣玥,2003 年,女,湖北省武汉市,单位:云南省丽江市,无职称,本科在读小学教育。
基金项目:文章属于 2025 年校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创新训练项目《滋养职业启蒙心田: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研究》(XC202506)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李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