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升文化自信研究
杨帆
湖南省衡东县石滩乡真塘完全小学 湖南衡阳 42142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汉字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汉字文化,帮助学生更有兴趣的去学习汉字,提升学生识字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展开论述。通过分析识字与写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找出现阶段小学识字教学的问题,从而更精准的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识字;写字;重要性;文化自信;策略
引言
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基础教育中,如何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尤为重要。汉字作为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汉字教学方法的普及,培养学生良好识字习惯。小学阶段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础课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汉字识记与书写,还要让学生喜爱汉字、了解汉字承载的民族文化。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传递汉字文化不但是新课标提出的最新教学要求,更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才能掌握好语言文字的书写与运用,进而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契合新课标要求,做好汉字文化传承
首先,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要契合当前新课标精神。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教师要摒弃原有单一教学模式,将教学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因此,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对生字的发展历史进行剖析等方式来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并且根据当前新课标的要求去提升学生对汉字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书写汉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新课标对汉字教学提出了文化性的要求,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着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自觉传承汉字中的中华文明。
其次,汉字作为文化学习的基础,在当前小学识字教学中,书写汉字同样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能力掌握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学生只有对汉字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才会不断的去发现汉字的奥秘,了解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识字和写字教学的过程中,对汉字其“意”的了解更重要。教师可以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为例,从构字角度解读汉字可以加深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清相似字形,突破书写难题。
最后,汉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识字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其含义的一个过程。通过解读各种汉字去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汉字文化,以“孝”字为例,其上为“老”下为“子”,也就是咱们说的“上有老,下有小”在实际生活中尊重长辈,爱护晚辈,作为子女应主动承担赡养义务,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此,学生可以感受到“孝”文化的真实建构,汲取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文化开放多元的今天,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冲击本土文化,坚守本民族文化刻不容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只有真正让学生理解民族语言,才能唤醒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自信。
二、基于新课标下小学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现状分析
“识字”是学生文化学习的基础,“写字”是学生传承文化的基础。但不管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旦方法错误,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当前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课堂教学不是“一概而论”而是要以学生为主“各显神通”。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从汉字的词义入手,深入解析才能强化记忆。如“钉”字,古代象形字“”,学生有时候对于“钉”和“订”不能很好的区分,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其部首进行区分。“钅”为金属,也就是咱们现实生活中的钉子,而“讠”是订阅,跟书有关。这样,教师从根本上出发,带学生分析其偏旁组成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探究汉字的组成,避免今后书写错误。可见汉字教学需教师转变应试理念,真正着眼于汉字内涵,为学生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再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对于传统文化的抨击很大。对于学生的兴趣也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影响学生识字和写字方面的消化和吸收。简单来讲,学生对于课堂识字教学的兴趣不高,即便是多长时间的课堂也会失去学习热情。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学习停留在应付考试层面,另外,从客观来讲汉语笔画结构复杂,许多学生“见字生畏”,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亟须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三、做好识字与写字教学和文化自信的衔接
1.探究字形结构,体悟哲学意蕴
汉字作为文化起源,有着五千年的传承。从古至今,汉字文化虽在变,但其意不变。汉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一直延续至今,不管其历史,还是在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上都有很大方面的研究价值。因此,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和写字教学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入手。从汉字的发展意义,像“象形字、多音字”等方面来强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2.体会“不偏不倚”的境界
孔子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可见,“中不偏”“庸不易”的思想源远流长、备受古人重视。作为承载中国人精神品质的汉字同样凝结着“中庸”的智慧,仔细观察其形体即可发现其中的奥妙。
3.着眼字词联系,领略汉语魅力
汉字是语言文化的基础,汉字连词成句。从整体上分析,汉字的语言魅力还体现在汉字构成的语言当中。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扩句的题。例如:“战士保卫边疆”,经过扩句之后“边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祖国的边疆”。从整体方面分析,没有扩句之前的句子显得平常一点,但是经过扩句之后我们再读,就会感受到边防战士的辛苦。所以说,连字成词让学生见微知著,在细微处了解汉字文化,也从汉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真实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字文化的提升离不开汉字的学习,作为教师,在对汉字进行教学时,要从汉字文化的内涵入手,挖掘汉字文化的魅力,找准“识字与写字”教学与“文化提升”的契合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自信,从而做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马新平.新课程,2021.
[2]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杨丽雅.新课程,2021.
[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万智勇.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
[4]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孙岩辉;李霞.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