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转化的新征程

作者

孙亚媛

河南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2

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而逐渐形成一套生活方式。

自从有了人类,应当就有了文化;人类的起源,就是文化的起源。人类以自己的创造智慧,不断的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中创造出来新的文化,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孕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智慧的精华。这个优秀文化传承已经渗透所有中国人的心田,它是海峡两岸和全世界华人认祖归根、异地同心的灵魂;它具有比血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即 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在公元初就有了佛教的传入。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西延“丝绸之路”为公元 100 年罗马商团到达洛阳奠定了基础开始 中经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成吉思汗西征与元世祖忽必烈的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清代“中学”与“西学”的“体”“用”之争……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吸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 年 6 月 2 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不能简单的否定,笼统的、盲目的反对一切传统文化。既有强烈历史以遗传性,又有鲜活现实变异性,都影响制约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每一个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华民族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它有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雄伟辉煌的建筑,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道德伦理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所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这是民族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脉和历史依据。

五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雨后春笋生息繁衍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成为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精神宝库和教科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赖以生根的沃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量,创造了及其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面向世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亟待解决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性研究和当代转化。

其一、科学合理的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是转化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实的积极正面意义,至少具有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具有历史文化的动力作用。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摆在国人和世人面前无可争议的事实。具有巨大的穿透力,

第二,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文化建设不能没有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其主要的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

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第三,具有对世界文化交流的作用。随著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增强,就中西方文化来说,历史上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进”,这种交流毕竟是双向的。可以预见未来,传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再度辉煌,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其二 ,坚持守正科学理论指导和辯正的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里程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通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其丰富营养,获得民族形式和思想资料,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早在1939 年12 月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一文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

三 、把握总体思路与转化方式,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其积极的形式向内容的系统转化,寻求中华民族智慧、经验教训、为解决当代的重要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和历史借鉴,用以补充与丰富现实社会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可以简要的概括如下几点:

1、综合与分析。综合前提是分析,综合离不开分析。张岱年先生说:“关于未来文化建设,有两句话:一是“胸有成竹”;二是“目无全牛”。即中西文化都不要看作一个整体,而应当加以具体分析”。分析,是“目无全牛”;综合,是在思维再生和重构“全牛”。综合本身就是创造、就是创新。

2、辩正发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和道路。辩正发展的理念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文化,更重要的它是传统文化,之所以为传统,说明在历史发展中必有文化的积累和积淀,这些优秀的传统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因而既是辩正的又是发展的。只有根据当代现实的需要,遵循辩正发展规律,积极的扬弃传统、推进传统、发展传统,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3、一体多元。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结构特征。社会结构中作为观念形成的文化,其目标模式和结构特征应当是一体多元。一体,就是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总体和整体,它既是当代的又是中国的;多元,就是既有本土文化,还有中国化的异体文化,经过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审视和阐释,汇聚了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以及优秀精神,体现出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当代科学理论的统一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