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害虫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
李天宝 屈红艳
海市林业草原保护中心 辽宁锦州 121200
1 林业害虫美国白蛾发生情况
1.1 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当地气候条件紧密相连。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通常发生 2-3 代,以蛹在树洞、树皮缝、枯枝落叶层及土壤表层内越冬。次年 4月下旬至 5 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 1-2 天进行交尾,交尾后当天即可产卵,卵多产于叶背,呈块状。第一代幼虫一般在 5 月中旬出现,6 月中旬化蛹。第二代幼虫 7 月上旬开始危害,8 月中旬化蛹。若有第三代,幼虫会在 9 月上旬出现,10 月中旬化蛹越冬。其发生期会因每年气候的细微变化而稍有波动。
1.2 发生特点
美国白蛾的发生具有明显特点。一是暴发性强,在适宜的环境下,种群数量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二是扩散迅速,成虫具有一定飞行能力,可借助风力远距离迁移,幼虫也能通过吐丝下垂借助风力扩散。三是适应性广,它能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对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而且其耐饥饿能力强,在食物短缺时,幼虫可存活数天至数周,待找到新食物源后继续生长发育,这使得其防控难度加大。
1.3 寄主植物
美国白蛾食性极杂,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其可危害的植物多达300 余种。主要包括杨树、柳树、榆树、法桐等林木,这些树木是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果树中的苹果、梨、桃等也是其常见寄主,美国白蛾幼虫啃食果树叶片,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此外,一些农作物如大豆、玉米、花生等也会受到侵害。它对寄主植物的广泛选择,使得其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都能找到合适的食物来源,从而得以迅速扩散和繁衍。
1.4 危害程度
美国白蛾的危害程度十分严重。幼虫孵化后,群集取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状枯黄。随着虫龄增大,食量剧增,可将整株树叶吃光,仅留叶脉。在林业方面,大量树木受害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树势衰弱,易受其他病虫害侵袭,甚至导致树木死亡,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农业领域,农作物被侵害后,光合作用受阻,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同时,美国白蛾的大量发生还会影响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
2 林业害虫美国白蛾的防治策略
2.1 建立健全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防控体系是有效防治美国白蛾的基础。首先,要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在易发生美国白蛾的地区,设置监测点,配备专业的监测人员,定期对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监测。通过灯光诱捕、性诱剂诱捕等方法,及时掌握成虫的羽化时间、数量和分布范围,预测幼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监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美国白蛾的防治需要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林业、农业、交通、城管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共同开展防治工作。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防控,避免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此外,还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必要的防治物资和设备,如农药、药械、防护用品等。
2.2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引导对于提高公众对美国白蛾的认识和防控意识至关重要。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识别方法和防治知识。制作宣传资料,如宣传海报、宣传手册、科普视频等,发放到社区、学校、农村等基层单位,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同时,开展培训活动,对基层干部、林业技术人员、果农等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治技能和水平。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现场指导,解答他们在防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发现美国白蛾疫情及时报告。
2.3 多种防治手段相结合
2.3.1 检疫管理
检疫管理是防止美国白蛾传入和扩散的重要措施。加强对木材、苗木、水果等调运的检疫监管,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在调运前,对调运的物品进行严格检查,确保不携带美国白蛾的卵、幼虫或蛹。对来自美国白蛾发生区的物品,要进行重点检疫,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建立检疫追溯体系,对调运的物品进行全程跟踪,一旦发现疫情,能够及时追溯源头,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3.2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治方法,适用于小面积发生或零星发生的情况。在卵期,可人工摘除卵块,集中销毁。在幼虫期,可人工剪除网幕,将带有幼虫的网幕剪下后,放入密封袋中,带出林地进行处理。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可在树干上束草把,诱集幼虫化蛹,然后定期检查草把,收集蛹并进行处理。人工防治虽然劳动强度较大,但能够直接减少虫口数量,降低危害程度。
2.3.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捕的方法。在成虫羽化期,在林地周边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虫灯,每天傍晚开启,次日清晨关闭。诱虫灯的设置间距和高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间距为30-50 米,高度为 1.5-2 米。通过灯光诱捕,可大量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从而降低下一代幼虫的发生数量。此外,还可利用性诱剂诱捕雄虫,干扰成虫的交配,降低繁殖率。
2.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在短时间内控制美国白蛾大面积发生的重要手段。在幼虫期,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常用的农药有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在施药时,要根据幼虫的虫龄和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施药浓度。对于低龄幼虫,可选用较低浓度的农药;对于高龄幼虫,要适当提高农药浓度。施药要均匀、周到,确保叶片的正反两面都能接触到农药。同时,要注意施药的安全,避免农药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2.4 无人机飞防新技术的应用
无人机飞防新技术在林业害虫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无人机飞防具有高效、精准、安全等特点。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大面积的林地进行施药,大大提高了防治效率。无人机可以根据预设的航线和高度进行飞行,实现精准施药,减少农药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无人机飞防可以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农药,保障了操作人员的安全。在应用无人机飞防时,要选择合适的无人机机型和农药。根据林地的地形、树木的高度和密度等因素,选择飞行性能好、载药量适中的无人机。选用适合无人机喷洒的农药剂型,如悬浮剂、水乳剂等。在施药前,要对无人机进行调试和校准,确保施药效果。
3 结语
美国白蛾的发生对林业和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对美国白蛾发生情况的深入了解,我们认识到其发生规律、特点、寄主植物和危害程度等方面的特点。为了有效防治美国白蛾,我们需要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加强宣传引导,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并积极应用新技术。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对美国白蛾的有效控制,保护我们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加强对美国白蛾的研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为林业害虫防治工作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华彩 . 我国美国白蛾发生趋势及防控对策 [J]. 现代农业科技 ,2025,(06):79-81+86.
[2] 李璇 , 徐晓艳 , 尹德淑 , 等 . 日照市区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J]. 中南农业科技 ,2025,46(01):82-86.
[3] 田 刚 . 美 国 白 蛾 发 生 特 点 及 综 合 防 控 策 略 [J]. 现 代 农 村 科技 ,2023,(08):38-39.
1
作者简介:李天宝(1982.9.10),男,汉族,锦州市凌海市人,本科学历 职称:工程师。
2
作者简介:屈红艳(1972.10.29),女,满族,锦州市凌海市人,大专学历 职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