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英语高年级“学- 讲- 用”课堂模式的分层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

温顺兰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州背小学 527400

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语言意识启蒙与文化理解的育人功能。高年级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与思维结构成熟的关键期,教学策略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水平的稳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学- 讲- 用”课堂模式逐渐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尝试,它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结构,通过“学得主动、讲得清晰、用得真实”的课堂安排,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理解、表达与应用三位一体的发展。人教版 PEP 教材强调任务引领与情境对话,其单元设计逻辑与该模式高度契合,为课堂结构化转型提供了扎实基础。本文以高年级为研究对象,聚焦分层教学需求与可行路径,系统梳理“学 - 讲 - 用”课堂结构的理论价值与实施策略,尝试提出具有推广性的分层教学操作模式。

一、“学- 讲- 用”课堂结构的逻辑与教学意义

“学 - 讲 - 用”课堂模式是一种围绕语言认知规律展开的结构性教学体系,重在推动学生从语言接收者向语言生成者转变,构建完整的语言理解与应用通道。“学”是基础环节,通过文本阅读、听力输入与句型梳理,完成语言知识的初步接收与认知加工;“讲”是表达环节,学生借助语言支架将输入内容进行口语输出或书面整理,实现表达的逻辑组织与知识内化;“用”是迁移环节,强调语言知识在真实语境中的功能化运用,最终指向语用能力的生成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人教版 PEP 教材中,每个单元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展开,从词汇输入、功能句型到语言任务设定,层层递进。教材构建了“情境嵌套—功能目标—活动设计”的结构路径,非常适合依托“学 - 讲 - 用”模式进行分层教学组织。通过该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输入转向主动建构,课堂活动不再是机械操练,而是任务驱动下的真实表达。教学重心从“教什么”逐步转向“如何用”,不仅提高了语言综合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推进新课程标准落实的重要路径。

二、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差异的分层基础分析

随着学段推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逐步显现出个体差异加剧的趋势。这些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语言知识掌握的程度上,更体现在学习方式、策略选择、交际偏好等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之中。从认知结构来看,一部分学生对词汇与句型的理解已逐渐具备系统性,能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另一部分学生则仍依赖具体语境进行知识回忆与表达。表达能力方面,有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语言输出自然流畅;而有的学生即使掌握基础句式,依然难以将其转化为可运用的交际语言。学习动机方面也存在显著分化,有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有的则学习动力不足,需外部推动。

面对这种差异性,传统统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日益突出。分层教学并非人为划分能力高低,而是在教学目标达成路径上,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提供不同的支持与挑战。在“学 - 讲 - 用”结构下,这一理念具有天然的实现基础:每个环节本身就具备操作弹性,教师可依据学生特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任务设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起点”上获得学习进展。通过合理设计任务梯度、调整任务深度与反馈方式,分层教学得以精准落地,提升整体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学- 讲- 用”课堂分层路径的系统构建

在实际教学组织中,分层设计需结合“学 - 讲 - 用”三个环节各自的功能属性,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支持系统。“学”环节的分层应基于文本理解难度与语言知识处理水平设置基础任务与拓展任务。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关键词提取、段落信息匹配等支持任务;对能力较强者,则可引导其开展要点提炼、结构归纳或文本重构等深度加工活动。必要时辅以辅助语音资源或视觉图示,降低理解门槛。

“讲”环节的关键是激活表达意愿与组织输出内容。基础层可采用框架句模仿、替换训练等结构性任务,教师提供语言支架帮助其顺利表达;提升层则鼓励围绕话题进行观点表达、逻辑陈述或场景扮演,通过多轮语言实践提高表达完整性与内容丰富度。分层讲述不仅提升语言输出质量,也锻炼学生在不同交流场合中调动语言资源的能力,为后续“用”环节积累材料与信心。

“用”环节是检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分层任务可设置为基础交流型与问题解决型两类。前者关注日常交际场景的语言复现,后者聚焦语境拓展下的语言整合与策略应用。任务安排上既可依托教材语境,也可适度引入生活化主题与跨学科内容,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语言生成的真实性。分层评价机制应同步跟进,通过过程性记录与成果性呈现相结合,科学评估学生在任务完成中的语言表现与策略运用效果。

四、“学- 讲- 用”分层教学的推进机制与优化方向

分层实施路径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教师、资源与制度的协同保障。教师是课堂分层教学的组织者与调控者,必须具备对学生学情精准识别、教学任务结构化分解与动态调整的综合能力。学校应建立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机制,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分层经验,推动形成专业支持共同体。此外,应将“学-讲- 用”分层课堂纳入教研评价体系中,强化组织支持与价值引导。

教学资源方面,应加强任务型教学素材与活动设计库的建设,基于 PEP 教材内容开发多层级教学资源模板,便于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调用。技术手段方面,信息化工具可助力学生画像动态更新与分层反馈机制构建,实现学习数据的可视化与分层任务的个性化推送。管理机制方面,建议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将学生课堂表现、任务完成度与发展潜力纳入整体评价结构,构建过程驱动、能力导向、持续成长的评价文化。

同时,教师的教育信念更新亦至关重要。只有当教师真正认可学生差异、接受分层教学作为促进公平的路径,而非标签化的手段,分层教学才不会流于形式。应鼓励教师尝试不同分组模式、差异反馈方式和多样化支持手段,在动态调整中提升教学应对力,逐步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

五、结论

“学 - 讲 - 用”课堂模式为小学英语高年级教学提供了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路径框架,具备极强的教学适配性与操作可能性。在人教版PEP 教材支持下,借助分层设计,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提供差异化支持与挑战,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优化教学组织结构、健全教学资源体系与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该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未来需持续推进教学理念转型、平台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三位一体的系统支持,真正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路径中高质量发展”的英语课堂愿景。

参考文献:

[ 1 ]徐娜 . “学讲方式”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的探讨 [ J ] .学苑教育 ,2020,(27):23-24.

[2]刘睿曦 .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24.

[3] 李琳 . 小学英语动态分层教学及其管理的行动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 ,2023.DOI:10.27149/d.cnki.ghdsu.2023.00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