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国际视域和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多元化文化建设探讨

作者

孙丽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要求。[1] 高职院校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既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又是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明确了要扩大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推进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高职院校在国际开拓合作关系中,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补,联合办学,以达到提升自身、拓展国际视野的目的。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开放战略中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的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3]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不仅承担着传承非遗技艺、地域精神、产业文化的本土使命,更肩负着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理解、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的国际责任。

二、高职院校多元化文化建设需求

1. 顺应全球化文化治理的多元共生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呼吁各国通过教育体系维护文化独特性。德国的“双元制”,本质上将巴伐利亚地区的手工艺文化转化为国际认可的职业素养标准;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将教学与工厂紧密结合,这些职业教育模式在国际职业教育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高职院校也需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构建差异化的文化标识,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2.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赋能需求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要求,职业教育需“挖掘和传承沿线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中国沿线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可成为高职院校开展跨国合作的情感纽带。既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又形成独特的国际合作标识。

3. 符合地方产业升级的文化适配需求

地方产业集群往往蕴含独特的文化基因,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情况与地方产业从文化遗产挖掘、文化品牌培育、文旅融合、培养文化人才等方面进行建设,将地域产业文化基因转化为学生核心职业素养,从而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高职院校多元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 筑牢本土文化根脉,彰显文化传承价值

高职院校将地方非遗、民俗、老字号技艺纳入课程体系,成为活态文化传承的“孵化器”。例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苏绣”、“宋锦”技艺融入纺织专业,建立大师工作室,培养既懂现代技术又具文化底蕴的“新工匠”,使传统技艺在产业升级中焕发新生。

2. 构建文化对话桥梁,促进价值国际传播

地方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中,开发“深圳创新文化”系列课程,将“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成为海外学生理解中国产业文化的窗口。这种“以文化人”的方式,使教育合作超越技术层面,实现深层价值认同。

3. 培育特色产业文化,提升产教融合价值

地方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家精神、质量文化构成独特的产业文化资源。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挖掘“浙商精神”,将其融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形成“诚信、创新、担当”的职业素养体系。

四、高职院校多元化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目前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输出”、“重共性轻特色”的问题,如何将地方文化基因融入国际化办学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辨识度的多元文化生态,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1. 文化建设同质化,地方特色挖掘不足

调研显示,高职院校大多在国际化办学中缺乏文化特色定位,存在“千校一面”现象。例如,多数院校在中外合作中直接移植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忽视对本地非遗、老字号、地域品牌的挖掘。导致合作国学生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认知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未能感知文化内涵。

2. 跨文化融合能力薄弱,国际表达能力不足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双文化盲区”:既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度理解,又没掌握国际传播的有效方法。世界银行与 ILO(国际劳工组织)联合调查显示,中国高职院校中能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双语教学的教师不足 10% ,多数教师在跨文化课堂中仅能进行语言翻译,无法实现文化内涵的精准传递。

3. 文化资源整合碎片化,协同机制缺失

地方文化资源分散在非遗中心、博物馆、企业等机构,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有效的整合机制。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未建立相应的文化共建平台,导致文化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

4. 文化传播渠道单一,国际影响力有限

当前高职院校文化传播以“引进来”为主(如留学生短期文化体验),“走出去”的有效渠道不足。根据《2023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报告》,仅有28% 的院校在海外合作项目中设置文化传播模块,且形式多为文化讲座、工作坊,缺乏长效机制。例如,“鲁班工坊”项目中,多数院校侧重技术课程输出,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系统性介绍缺失,导致合作国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技术硬、文化软”的偏差。

五、高职院校多元化文化建设内容——以为例

植根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川南沃土,坐拥“中国酒城”的产业地标,肩负着传承百年红色基因与区域特色文化的双重使命。在国际化进程中,亟需探索如何将独特的红色文化、白酒产业文化、川南地域文化等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形成兼具本土深度与国际广度的文化育人体系,实现从文化传承到文化输出的跃升,为中国职教文化“走出去”贡献泸州职业教育模式。

1. 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本土化基因的传承载体

泸州拥有丰富的地方非遗技艺(如泸州分水油纸伞、泸州河川剧)、民俗文化(如川南年节习俗、苗族踩山节)、地理标志产品文化(如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古蔺麻辣鸡制作技艺)等。可设立“川南非遗传承创新中心”,将技艺融入相应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开发对应的课程;同时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演绎。

2. 产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产教融合的精神纽带

聚焦地方主导产业的文化特质,深度融入“白酒产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可与泸州老窖、郎酒等企业共同提炼和弘扬白酒工匠精神,将白酒产业中蕴含的“天人共酿”的生态观、“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以及现代酒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的创新、协作、标准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和行为规范。这种根植于地方支柱产业的特色文化,将显著提升毕业生在区域优势产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和忠诚度。

3. 国际文化,跨文化对话的桥梁纽带

国际文化包括国际通用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国文化认知(如东盟礼仪、中东商务习俗)、全球价值观(如绿色发展、数字伦理)等。

需加强与东南亚、中亚、东欧等“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国家的文化认知研究,理解其商务礼仪、教育理念、技术标准偏好,开发相应课程,培养师生的全球胜任力。积极引入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如德国的双元制质量文化、瑞士的精益管理)进行本土化融合。

可着力打造“中国白酒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开发“解码中国白酒”“赤水河畔的红色传奇”等中英文双语 / 多语课程与数字资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留学生进行推广。将“酒文化”作为国际理解与情感联结的独特媒介,讲好泸州故事、中国产业故事,提升中国职教文化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4. 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深厚根基

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敬业、和谐、自强等核心思想,通过书法、国画、茶艺、传统礼仪等具体形式,融入通识教育、校园活动和环境营造,弘扬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利用数字化平台(VR/AR 博物馆、在线文化课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长效可持续的文化传播渠道。

5.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独特优势与精神标识

坐拥川南深厚的红色沃土,百年校史承载着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其多元化文化格局中最鲜明、最具辨识度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革命精神(长征精神、赤水河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作风。可提炼“中国革命的智慧与韧性”等普世价值点,面向国际师生讲述红色故事,将其作为理解当代中国精神特质的重要窗口,打造红色育人品牌,将红色基因中的坚定信念、严明纪律、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与产业文化中的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工匠精神相融合,塑造具有泸职特质的“红匠”文化人格。

六、结论与展望

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高职院校经过跨越式发展,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在新的时代时代背景下,引进国际职业教育先进发展理念和办学经验、引进留学生、外教和优质教学资源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重要手段。国际性、和谐性、包容性、开放性的高职校园文化,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高品位、有个性、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之魂。

高职院校的多元化文化建设是一项兼具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地方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语言”的职业教育文化标识。

应充分发挥百年红色底蕴和酒城产业地缘优势,构建起以红色文化、产业文化、非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国际文化的五元融合的文化格局。不仅筑牢自身的文化自信根基,更能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职教故事、区域发展故事和中华优秀文化故事,切实推动文化输出与文化出海,为全球职业教育多元发展贡献独特的智慧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9.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6). http://www.moe.gov.cn:8080/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孙丽,女,1973-05,四川内江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