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中观察力培养策略研究
李佳
中卫市沙坡头区康乐燕宝学校
一、引言
低年级看图写话是衔接识字与写作的重要桥梁,承担着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启蒙任务。新课标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片,写出一句或几句话”,而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写话内容的丰富度与准确性。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观察缺乏顺序,常东看西看遗漏关键信息;聚焦表面现象,难以捕捉人物表情、动作等细节;忽视画面逻辑,写出的内容前后脱节。这些问题导致写话内容空洞、缺乏条理,甚至出现与图片不符的错误表达。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观察具有随意性和表面性特点。因此,探索符合其认知规律的观察力培养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形成有序、细致、关联的观察习惯,对提升看图写话质量、培养写作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观察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借助实物、模型、动画等直观手段,将抽象的观察要求转化为具体形象。例如观察“公园场景”图片时,可结合教室盆栽、玩具滑梯等实物,引导学生理解“植物颜色”“人物动作”等观察维度,降低认知难度。
(二)有序性原则
引导学生建立观察顺序,避免无序混乱。根据图片类型确定观察逻辑:静态场景图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顺序;人物活动图按“整体场景—主要人物—动作细节”顺序;多幅连环画按“时间先后、事件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形成有序观察的思维模式。
(三)趣味性原则
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观察兴趣。设计“找不同”“细节寻宝”等活动,如在“动物乐园”图片中比赛“谁发现的动物动作最多”,用贴纸奖励细致观察的学生,让观察过程充满乐趣。
(四)关联性原则
引导学生关注画面元素间的联系,避免孤立罗列。如观察“雨天送伞”图片时,不仅要看到“妈妈、孩子、雨伞”,更要联系“妈妈倾斜的雨伞”“孩子干爽的衣服”等细节,理解画面蕴含的亲情,培养关联思维。
三、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观察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方法引路:教授有序观察技巧
1. 明确观察顺序,建立思维支架
针对不同图片类型提供观察“路线图”。静态图使用“方位词支架”:“先看天空有 __,再看地上有 _,最后看近处有 _”;人物图使用“要素支架”:“图中有 个人,他们在 地方,做 动作,表情_”。以一年级“春天来了”图片为例,引导学生按“天空(燕子)—地面(小草)—人物(小朋友放风筝)”顺序观察,并用“首先…接着…最后…”连接表达。
2. 聚焦细节特征,学习观察角度
指导学生运用多感官观察法。视觉上关注颜色(“桃花是粉红色的”)、形状(“叶子像小扇子”);听觉上联想声音(“小鸟叽叽喳喳在唱歌”);触觉上推测感受(“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设计“五感观察卡”,让学生在图片旁标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丰富观察维度。
(二)情境体验:在实践中深化观察认知
1. 实景观察与图片对照
将课堂观察延伸到生活,带学生观察校园花坛后,对比“公园花坛”图片,讨论“真实场景与图片观察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图片是生活的缩影,培养从生活中学习观察的意识。
2. 角色扮演与细节模仿
针对人物动作图开展角色扮演,如观察“小朋友扫地”图片后,让学生模仿“弯腰、握扫帚、扫垃圾”等动作,感受“手臂用力”“身体倾斜”等细节,再将体验转化为文字描述,使观察更深刻。
(三)分层训练:设计梯度观察任务
1. 基础层:完成“要素清单”
针对观察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包含具体观察点的清单。如“家庭晚餐”图片清单:“ ① 桌上有 种食物 ② 妈妈在 _____ ③ 爸爸的表情 __”,通过填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要素。
2. 提高层:开展“细节挑战”
针对中等水平学生设计细节任务,如在“课间活动”图片中找出“3 个不同的游戏动作”“2 种开心的表情”,用数量要求推动观察深入。
3. 拓展层:进行“联想创作”
鼓励优等生基于观察进行合理想象。观察“小猫钓鱼”图片时,引导思考“小猫为什么钓到鱼?”“它之前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将观察与思维拓展结合,为写话增加情节。
(四)评价激励:以反馈强化观察习惯
1. 多元评价,肯定观察亮点
教师评价侧重过程:“你注意到小猫尾巴翘起来了,这个细节很棒!”;学生互评开展“观察小老师”活动,互相指出“没发现的细节”;家长参与“家庭观察任务”,如周末观察“菜市场”,记录孩子发现的“3 种蔬菜颜色”,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2. 展示成果,激发观察动力
定期举办“观察日记展”,将学生的看图写话配上标注细节的图片,在教室张贴;评选“观察小能手”,颁发证书并分享观察经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的成就感。
四、结论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通过“方法引路—情境体验—分层训练—评价激励”的策略体系,能帮助学生掌握有序观察的技巧,形成细致关联的观察习惯,使看图写话从“简单罗列”走向“生动表达”。在教学实践中,需始终立足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兴趣为先导,以方法为支撑,以体验为路径,让观察力在趣味与实践中自然生长,为后续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吴忠豪. 小学语文起步作文教学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3]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