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本土古村落与建筑大单元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素养与鉴赏能力的探究

作者

吴东林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

一、引言

(一)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本土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冲击。古村落与建筑作为承载本土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亟待传承与发扬。在教育领域,如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古村落与建筑,提升学生的素养与鉴赏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目的:探究本土古村落与建筑大单元融合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模式,明确其对提升学生素养与鉴赏能力的具体影响。

2. 意义: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文化教育与建筑教育的相关理论;实践上,为学校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操作的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本土古村落与建筑的教育价值

(一)文化传承价值

本土古村落与建筑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传统习俗。例如,广东省肇庆市各区或县的古村落,以高要区回龙镇八卦村,黎雄才故里,澄湖村等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风格,村落设计,祠堂黛瓦、马头墙等,安徽省徽派建筑,福建土楼,江南水乡吊脚楼等等,传递着本地文化与儒家思想。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二)审美素养提升价值

古村落与建筑在布局、造型、装饰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从福建土楼的圆形对称之美到江南水乡古村落的灵动婉约之美,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学生在欣赏和研究过程中,能够培养对形式美、意境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从而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三、本土古村落与建筑大单元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1. 挖掘教材资源:深入研究现有教材,提取与本土古村落和建筑相关的知识点,如历史教材中关于古代建筑发展的内容、地理教材中不同地域聚落的形成等,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形成大单元教学的知识框架。

2. 开发乡土资源: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本地古村落与建筑资源,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当地居民、收集地方文献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例如,高要区回龙中学教师引导学生对当地“八卦村”古村落进行调研,村庄就在学校附近,很 多学生可能就住在村里。就地调研取材,整理出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及相关传说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策略

1.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本土古村落与建筑,让学生亲身感受其空间氛围、建筑细节等。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如在参观高要区回龙镇“八卦村”时,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古村的整体布局、构造以及传统民居的内部结构等。

2. 项目式学习法:设计以本土古村落与建筑为主题的项目,如“设计一座具有本土特色的村落模型”、“制作古村落建筑文化宣传册”等。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策略

1. 与历史学科融合:将古村落与建筑的发展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例如,讲解唐代建筑风格时,结合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唐代建筑雄浑大气、舒展明朗风格形成的原因。

2. 与地理学科融合:探讨地理环境与古村落、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决定了古村落的选址与建筑的形式。如云南傣族的竹楼,与当地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以及丰富的竹子资源密切相关。

四、本土古村落与建筑大单元融合教学的模式

(一)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1. 确定主题: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如“探寻江南水乡古村落的建筑密码”“防火墙建筑的文化内涵”等。

2. 设计探究问题: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探究问题,如“江南水乡古村落的建筑布局与水系有何关系?”“八卦村的由来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探究问题答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与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与见解。最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探究成果,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

1.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资源、实地场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例如,通过播放古村落的纪录片、搭建古村落建筑微缩景观等方式,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2. 情境体验与学习: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观察、体验和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中的活动,如在模拟的古村落建筑修复场景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修复方案。

(三)实践创作式教学模式

1. 实践任务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实践创作任务,如“以本土古村落建筑为灵感设计一件艺术作品”“规划一个新型古村落旅游路线”等。

2. 创作过程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展现独特的创意。

五、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一)教学实践过程

选取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级采用本土古村落与建筑大单元融合教学模式(实验班),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班)。在为期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班按照上述教学策略与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对照班按照常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效果分析方法

1. 知识测试:在学期末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关于本土古村落与建筑知识的测试,内容涵盖历史、地理、建筑等多方面知识点,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品评价:对实验班学生的实践创作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新性、文化内涵、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打分,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

(三)效果分析结果

1. 知识掌握方面:实验班学生在知识测试中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表明大单元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土古村落与建筑相关知识。

2. 能力发展方面:实验班学生的实践创作作品在创新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反映出学生在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六、结语

本土古村落与建筑大单元融合教学通过整合课程资源、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跨学科融合等策略,采用主题探究式、情境体验式和实践创作式等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与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认同感,为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小明 . 古村落建筑文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 2020(12):134 - 135.

[2] 王丽. 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教学探索——以古村落建筑考察为例 [J].高等建筑教育 , 2019, 28(03):107 - 111.

[3] 张峰 . 跨学科视角下古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实践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