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成式AI 在视觉传达课程中的教学范式创新

作者

侯玉静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一、引言

生成式 AI 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正重塑视觉传达设计的生产逻辑,传统以软件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面临“技术迭代快、创意同质化、伦理争议多”的三重挑战。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课程普遍存在“重工具轻思维”的倾向,学生过度依赖AI 生成现成素材,却缺乏对设计目标、用户需求及文化语境的深度思考。与此同时,AI 训练数据的隐性偏见、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了技术赋能与人文责任之间的张力。因此,探索生成式 AI 驱动的教学范式创新,不仅是适应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兼具技术驾驭力与批判性思维的“AI+ 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路径。

二、生成式AI 对视觉传达教学的核心影响

1. 技术赋能

生成式 AI 通过算法模型实现了视觉内容的自动化生成与风格迁移,显著提升了设计效率。传统设计流程中,从草图绘制到成品输出需数小时甚至数天,而 AI 工具可在数秒内生成多版本方案,支持设计师快速迭代创意。例如,学生可通过调整提示词参数探索多样化视觉表达,突破手工绘制的物理限制。此外,AI 的多模态输出能力拓展了设计维度,使课程能覆盖动态海报、交互界面等新兴领域,推动教学内容与技术前沿同步。

2. 认知变革

生成式 AI 重构了设计思维的核心逻辑,从“手工创作”转向“人机协同决策”。设计师需掌握“提示词工程”,将抽象创意转化为AI 可理解的文本指令,这一过程要求兼具语言精准性与视觉想象力。例如,同一主题通过不同提示词可生成截然不同的视觉叙事,促使学生反思技术选择对设计语义的影响。同时,AI 的随机性生成特性挑战了传统“确定性设计”观念,培养学生接纳不确定性、从“错误结果”中挖掘创新灵感的批判性思维,推动设计教育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探索”。

三、现有教学范式的局限性分析

1. 工具导向型教学的弊端

当前视觉传达课程普遍以软件操作为核心,AI 工具教学亦陷入“技术培训”陷阱。教师侧重讲解 Stable Diffusion 参数设置或 MidJourney 提示词语法,却忽视设计逻辑与用户需求的深度融合。例如,学生可能熟练生成 AI 图像,但无法解释其与品牌调性、目标受众的关联性,导致作品沦为“技术堆砌”。此外,过度依赖 AI 生成素材会削弱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使其在 AI 工具失效时丧失独立创作能力,最终陷入“技术依赖- 创意萎缩”的恶性循环。

2. 评估体系滞后

传统评估标准难以衡量AI 辅助作品的真实价值。现有评分体系未涵盖“提示词设计质量”“人机协作效率”“AI 生成内容与创意目标的匹配度”等关键维度。例如,学生可能通过简单提示词快速生成作品,但缺乏对品牌文化、市场差异化的深度思考,而此类作品在传统评分中仍可能获得高分。此外,评估过程忽视伦理维度,如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数据偏见风险,导致学生缺乏技术责任意识,难以适应智能时代的职业要求。

3. 跨学科融合不足

视觉传达设计本质是跨学科实践,需融合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知识。然而,现有课程将AI 技术课与设计理论课割裂开设:计算机教师负责教授 AI 工具操作,设计教师专注美学原则,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算法逻辑如何影响视觉风格生成,也难以将用户调研数据转化为 AI 可处理的输入参数。

四、生成式AI 驱动的教学范式创新路径

1. 教学目标重构

从“技能掌握”转向“批判性创造”,构建“技术 - 人文 - 伦理”三维能力模型。技术层面,强调AI 工具的深度应用与提示词工程优化能力;人文层面,注重设计思维与文化语境的融合,培养学生通过 AI 探索多元视觉叙事的能力;伦理层面,强化数据偏见识别、版权合规性及技术责任意识。例如,设定目标为“学生能运用 AI 生成具有文化敏感性的品牌视觉方案,并撰写技术伦理评估报告”,推动其从“AI 使用者”升级为“技术决策者”,实现人机协同中的主

动价值引导。

2. 课程内容创新

设计“AI+ 设计”融合模块,覆盖基础层、应用层与批判层。基础层开设“提示词语法与视觉编码”课程,解析关键词权重、风格描述符对生成结果的影响;应用层设置“AI 生成内容二次创作”工作坊,结合 Photoshop、Figma 等工具进行精修与动态化设计;批判层引入“AI 数据偏见与文化霸权”案例分析,如探讨西方审美主导的 AI 训练数据对非遗元素呈现的扭曲。通过真实项目,贯穿“技术实现- 用户洞察- 文化反思”全链条。

3. 教学方法革新

推行项目制学习与混合式教学。PBL 以“AI 驱动的社会创新设计”为主题,学生分组扮演“提示词工程师”“视觉审核师”“伦理顾问”,通过角色协作完成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落地的闭环。例如,针对“老龄化社会无障碍设计”项目,需结合用户调研数据优化 AI 生成图标的可识别性。混合式教学则整合线上 AI工具实操微课与线下工作坊,邀请计算机科学家、社会学家参与跨学科研讨,打破“技术- 设计”学科壁垒。

4. 评估体系升级

构建“过程 + 成果 + 伦理”三维评估框架。过程性评估记录提示词迭代次数、AI 生成内容与创意目标的匹配度、团队协作中的人机交互效率;成果性评估量化作品创新性、用户测试反馈;伦理评估审查数据来源合规性、文化立场中立性。

结论

生成式 AI 为视觉传达教学带来了技术赋能与认知变革的双重机遇,但也暴露了传统范式在工具导向、评估滞后、学科割裂等方面的深层矛盾。本文提出的创新路径以“批判性创造”为核心,通过重构教学目标、融合 AI 工具与人文伦理课程、实施项目制混合式教学及动态评估体系,实现了从“技能训练”到“思维培养”的范式跃迁。实践验证,该模式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跨模态设计效率与文化敏感度,同时强化其对 AI 技术伦理的反思能力。未来,随着 AIGC与 AR/VR、元宇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视觉传达教育需进一步构建“技术向善”的价值观框架,推动人机协同从“效率工具”升级为“创意伙伴”,最终实现设计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 .AI 技术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 上海包装 ,2024,(09):223-225.

[2] 姜晓慧 , 杜明星 . 为未来谋——AIGC 驱动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课程构建 [J]. 西北美术 ,2025,(01):82-87.

[3] 江禹辛 , 李菲菲 . 基于 4AIGC+ 非遗”双轨教学的高校视觉传达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 [J]. 上海包装 ,2025,(04):242-244.

作者简介: 侯玉静,出生年月:1984 03 17,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广东省封开县,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讲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