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姚敏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
摘 要:本研究以新质生产力对人的要求为时代背景,以Luthans的心理资本理论为依据,对陕西省内部分高校进行抽样调研,通过SPSS软件相关分析了解到省内辅导员心理资本现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推动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资本;提升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其发展源于“新”的驱动、“质”的保障和“生产力”的目标,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者,也是其最终受益者。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引路人,辅导员在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职业指导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其心理资本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可以紧紧把握时代脉博、助力队伍成长发展;而陕西作为全国教育大省之一,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资源。
二、心理资本的内涵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Fred Luthans 在其著作《心理资本》中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并指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个体心理状态,体现在面对挑战性工作时,个体拥有信心(自我效能)并愿意付出努力以取得成功;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抱有积极归因(乐观);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并在必要时调整策略(希望);以及在逆境中能够迅速恢复并继续前进(韧性)[1]。
三、研究调查基本情况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明德学院、西安延大创新学院、长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西安汽车大学、西北农林大学、西安医专学院、西安交通职业学院等多所不同类型的学院辅导员为样本,随机抽样260人,获得有效问卷255份。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与工具
(1)选取张阔等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2],采用Likert七点式计分法,共26个题项,4个因子分别是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
使用 spss29.0对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级职称、婚姻、学院性质及学生培养层次等人口学相关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处理,探索各人口学因素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四、调查研究结果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显示,Cronbach’s Alpha值(0.943)均高于0.9;KMO值(0.807)均高于0.8,Bartlett’s Test的Sig.值均小于0.001,说明问卷具有着良好的信效度。
2.心理资本水平整体描述:如表2所示,所有指标的有效个案数均为255,说明数据完整性好。在这些心理指标中,希望的平均值最高,表明被试者普遍持有较高的希望感。乐观的标准差最大,说明个体间在乐观感上的差异最大。自我效能和心理资本的标准差较小,说明这两个指标的个体差异相对较小。方差和标准差都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乐观的离散程度最高,希望的离散程度最低。
五、辅导员心理资本水平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1)辅导员心理资本水平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由表3可知,男性在所有维度上的平均值均高于女性,且男性的标准偏差普遍小于女性,表明男性群体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更为集中。对性别进行ANOVA检验发现(表4):不同性别的自我效能、韧性、心理资本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9、0.006、0.022,均小于0.05,表明不同性别在这三个维度皆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描述性统计,男辅导员相关维度的表现也显著优于女性。而不同性别在希望、乐观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辅导员心理资本水平在工龄方面的差异。
对不同工龄进行ANOVA检验发现,工龄在希望、乐观及心理资本方面的显著差异性水平分别为0.018、0.015、0.041(p < 0.05),表明不同工龄在希望、乐观及心理资本上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事后检验发现(表5):不足一年组的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和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1-5年和6-10年组。16-20年组的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和心理资本水平显著低于所有其他组。
(三)辅导员心理资本水平在婚姻方面的差异
对婚姻进行描述性分析,已婚组和未婚组在各个指标上的分布相对较为接近,且样本量较大,因此其统计结果相对更为可靠。ANOVA结果表明,不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心理资本除“希望”( 显著差异性水平为0.019(p < 0.05))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LSD检验发现:离异群体的希望值显著高于已婚、未婚群体。因离异组的样本量非常小(只有2个),影响了其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标准差、标准误差和置信区间都受到了较大影响,无法准确反映该群体的真实情况。
(四)辅导员心理资本水平在学院性质方面的差异
对不同学院性质的辅导员心理资本进行方差分析:不同学院性质只有“希望”( 显著差异性水平为0.008(p < 0.05))在不同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和心理资本等几个维度皆无显著差异。但其农林类(1个样本),医学类(3个样本),样本数较低,不便于进行事后检验。
(五)其他人口学因素的统计情况
年龄、学历、职称、学校性质和学生培养层次等因素对辅导员心理资本的影响均不显著(独立样本T检验)。
五、讨论
(一)辅导员心理资本现状情况:被试者普遍持有较高的希望感,但个体在乐观感上的差异最大;数据表明心理资本在被试者群体中整体情况良好,但心理资本各维度有差异,具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间和开发意义[3]。
(二)辅导员心理资本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在性别变量上,男性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男性辅导员出于坚韧、自信、理性等人格特质,愿意挑战有难度的工作,更有意志和决心做好本职工作。对工作有冲劲和激情,受到挫折打击时也更顽强,因而表现得更积极和乐观,而女性通常与感性、温柔等有关[4]。因此,男性辅导员比女性具有更多的积极心理力量。
2.在工龄变量上,希望、乐观和心理资本与其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和韧性方面无差异。通过事后分析,不足一年组的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和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1-5年和6-10年组。16-20年组的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和心理资本水平显著低于所有其他组。新入职的辅导员通常怀有较高的职业热情和理想,对工作抱有积极期待,可能对工作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这种新鲜感有助于保持较高的积极心态。
3.在婚姻变量上,已婚与未婚心理资本相当。我们对于未婚个体无需因未进入婚姻状态而担忧心理资本的不足;对于已婚个体:婚姻本身并不能保证心理资本的积累,仍需通过个人努力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来维护和提升心理资本。
六、辅导员心理资本提升策略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它是一种核心心理要素,重点在于投资和开发“你是谁”,并以此获得竞争中的优势。相较于“你知道什么”以及“你知 道谁”。心理资本更加关注与“你是谁”。基于积极心理学框架,心理资本关注个人发展中的积极心理状态,体现了个人对未来积极乐观 的心态以及在面对逆境时坚忍不拔的毅力[5]。
(一)缓解职业压力,增强职业韧性。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受到一定的挑战。1.微时代下,学生的思政教育呈现出周期长、难度大、多元化等特点。2.Deepseek及多类型APP的诞生对辅导员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挑战。但韧性被认为是“可开发的,帮助人们从消极和积极的事件中恢复的一种能力”[6],包括复原力、毅力及反脆弱力。因此,要提高韧性,就要加强辅导员对挫折的耐受力:一要转换视角,加强学习。要提升他们对困难及问题的认知力与辩证力,提升对新时代的适应能力;二要引导他们努力发掘自己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客观地看待自己。三要提升校内各部门对辅导员身份和工作价值的认可和理解;要统筹资源、搭建平台,积极构建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不断发挥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激发内驱力,强化希望感。希望是在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时有着重大的作用,是在成功的动因与路径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7];是可以通过目标设置、参与、奖励机制、战略协同、培训等多种具体方法,来成功地开发和培育希望。1.健全制度链,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省中央及省部级对辅导员队伍的相关政策制度,积极推动辅导员职称评聘“三单列”、双线晋升等制度落实。2. 夯实培养链,搭建多渠道平台。开展新聘辅导员岗前培训、工作座谈会;开展就业沙龙、美育、生涯规划及危机管理等辅导员工作坊,建立“多层次、模块化、进阶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3.做强发展链,畅通成长渠道。设立 “优秀辅导员”、“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加大优秀辅导员事迹宣传,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提升A+技能,增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体现在其对时代的适应性、自身教育管理、服务学生能力的信心,即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效管理学生事务、解决学生问题并实现教育目标的信念。这种效能感直接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成效,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心理保障。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辅导员的教育效果、管理水平、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日常事务和处理紧急事件的方式方法。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时代,加强辅导员AI能力培养成为当前的时代命题。结合辅导员工作内容,将Deepseek及多类型APP资源与辅导员工作进行优化整合,如通过“AI+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危机、“AI+模拟招聘”提前掌握职场技能、“AI+学业预警”及时进行学业干预、AI+学情测试”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等。培养辅导员对大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提升数字化素养,打造智慧学工。
(四)加强人文关怀,保持乐观。与希望拥有近似结构的另一种心理优势,将它定义为对事件的一种解释方式,将积极的事件归因为自身的、持久的、普遍的原因为乐观,把消极的时间归因为他人的、暂时的、局部的原因为乐观[8]。辅导员经常处于24小时待机状态,不可避免会出现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现象。高校应: 1.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针对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心理疏导,压力缓解等活动;尤其重点考虑不同性别、不同学院性质、不同工龄的辅导员的心理现状,打造系统化、常态化的人文活动和关怀;2.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辅导员培训体系,培养辅导员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和关怀能力;3.搭建人文关怀实践平台:打造 “粽情端午,粽是有你”包粽子,“月圆饼香,情暖中秋”中秋制饼, “饺香传情,乐聚团圆” 冬至包饺子等活动。4.紧抓时间契机,丰富关怀内容:可以以“政治生日”、结婚、生子、家庭重大变故为时间契机,开展常规化的人文关怀与问候。
参考文献:
[1]Luthans F,Youssef CM,Avolio BJ.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M].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 健康的关系 [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3] 方可,梁丽,罗贤.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调查与统计分析[J]. 高教探索,2016( 10) : 123-128.
[4]杜羽笛,靳娟.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0卷第3期(总第113期).
[5]焦晶.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心理资本干预策略[J].经济论坛 191.
[6]Luthans F, Youssef C,Avolio B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 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7]陈旭.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6
[8]刘慧婷.希望与乐观:对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2013.5
立项项目:陕西省教育工委立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2024XKT066。
作者简介:姚敏(1982.5-)女,汉,陕西西安,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中级,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心理,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