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英语词汇中的历史痕迹:从tea(茶)、silk(丝绸)看中外交流

作者

满艺  陈杨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

引言:

传统英语词汇教学多侧重词义和用法讲解,却忽略了词汇背后的历史内涵,导致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厚重感,而深入挖掘英语词汇中的历史痕迹,以 tea、silk 等词汇为切入点,探究其与中外交流的关联,并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不仅能够丰富英语教学内容,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英语词汇中历史痕迹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词汇是文化交流的鲜活载体,“tea”和“silk”是中外交流的生动见证:“tea”源于闽南语“茶”的发音,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后被广泛使用,这背后是古代中国茶文化跨越山海在西方世界绽放魅力的历程;“silk”源自拉丁语“sericum”,意为“来自中国的丝”,凸显了中国丝绸在古代贸易中的核心地位,学生探究这两个词汇的起源与传播,能直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更敏锐地捕捉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引发冲突,进而以更包容开放的心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tea”和“silk”两个英语词汇是探究中外历史交流的重要切入点。追溯“tea”的传播,能发现古代中国成熟的茶叶种植与制作工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其传播历程正是中欧贸易文化互动的见证;“silk”则承载着古代丝绸之路驼铃商旅的商贸记忆,体现中国丝绸生产技术的先进与手工业的发达。学生对这两个词汇展开研究,通过梳理时间线、分析因果关系,得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挖掘英语词汇中历史痕迹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历史背景,构建词汇与中外交流的关联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深入挖掘词汇背后的历史背景,将词汇同中外交流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关联起来,助力学生建立词汇与历史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前提下掌握词汇。

以仁爱版教材里涉及饮食或物品的单元为例,学到“tea”这一词汇时,教师可引入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历史,先简要介绍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叶在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种植与饮用历史;再讲述17 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叶引入欧洲的历史事件,说明“tea”一词的词源由来;随后引导学生思考:茶叶的传播给欧洲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像在英国,下午茶文化的形成就与茶叶的引入存在密切关联。通过这样的讲解,把“tea”这个词汇同中外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于“silk”这个词汇,在仁爱版教材涉及衣物、材质等相关单元时,教师可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展开教学,即可以介绍丝绸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丝绸怎样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成为西方贵族追捧的奢侈品;同时提及丝绸之路不只是商品交换的通道,也是文化、科技等交流的桥梁,比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经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西方的宗教、艺术等也传入中国,让学生清楚“silk”这个词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二)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词汇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挖掘英语词汇中的历史痕迹教学过程中,开展项目式学习,能让学生自主探究“tea”“silk”等词汇背后的历史故事,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

以仁爱版教材中“饮食文化”或“传统工艺”相关单元为依托,设计“探寻‘tea’与‘silk’的历史之旅”项目,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tea”或“silk”作为研究对象。各小组借助查阅书籍、浏览权威网站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内容涵盖词汇的起源、传播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以及对中外交流的影响等。在收集资料时,学生需运用英语阅读技能获取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如研究“tea”的小组可收集中国不同茶类的英文名称、茶叶在欧洲的流行进程、与茶相关的英语习语(如“a cupof tea”表示“喜欢的人或事物”)及其来源等内容;研究“silk”的小组,则可收集丝绸制作工艺的英文表达、丝绸在西方时尚界的地位、与丝绸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贸易的关联)等内容。各小组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英语报告,并制作成 PPT 在班级内展示交流。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可提出问题,由小组进行解答补充。此类项目式学习开展后,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词汇背后的历史故事,还能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探究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词汇历史情境

多媒体资源具备直观、生动、形象的特质,可帮助学生构建逼真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更直接地感知英语词汇中的历史痕迹。

在学习“tea”时,教师可展示 17 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运输茶叶的船只图片、欧洲贵族饮用下午茶的油画,播放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英语纪录片片段(如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过程),这些多媒体资源能让学生直观看到茶叶在历史上的传播场景和西方社会的使用情况,感受“tea”承载的历史氛围;此外教师可播放不同国家人们饮用茶的礼仪视频,让学生对比中西方饮茶文化差异,进一步理解“tea”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在涉及“silk”教学时,教师可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古代丝绸制品的图片,播放介绍丝绸之路历史的英语动画或纪录片片段,使学生直观了解丝绸经丝绸之路传播的路线和范围,感受丝绸在古代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展示现代丝绸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丝绸在当代中外贸易中的持续影响。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源,能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和词汇内涵转化为直观形象,让学生在生动情境中加深对词汇历史痕迹的理解。

结束语

以 tea、silk 等词汇为切入点探究中外交流,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未来初中英语教师需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让英语教学具备更深厚的深度与更广阔的广度,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历史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洁 .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 [J]. 学苑教育 ,2025,(19):34-36.

[2] 赵新红 . 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中的渗透路径 [J].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5):91-93.

[3] 李婷婷 . 英语课堂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路径探索 [C]// 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 . 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 . 湛江中医学校 ;,2025:99-100.